昨天,三岁的小儿子多都刷牙的时候,又习惯性的把牙杯反过来扣在脑袋上,牙杯上流到头发上,爸爸马上伸手打了多多的手,多多看了一眼爸爸,马上哇哇大哭。
这已经是最近这一周来,多多第三次做这样的行为了。说实在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往往这样一弄,头发又湿了,还得重新吹头发有点麻烦。上次还把牙杯里的牙膏一起倒在了头发上,又折腾了半天。
很明显,多多被拍了一下之后受到了惊吓。一直哭了十几分钟,睡觉的时候,破天荒的躺在床上直接睡着了,也没有要求爸爸妈妈讲故事。
跟很多家长一样,每次打完孩子之后,心理总会后悔,怎么下手这么重,把孩子打的哭成这样,实际上,最让孩子难受的,并不是打的有多种,而是孩子看到父母亲从前一秒的开心的表情到后一秒突然的转变,对于孩子来说,无法接受这样的表情。
控制情绪难不难?确实挺难得。特别是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在忙的时候,看到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难免就会脾气上来,一顿噼里啪啦。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在温州讲课的时候,问在座的家长,有没有觉得早上出门的时候,有点快歇斯底里的感觉。台下的观众会意的笑了。樊登说,这都是正常的,孩子们都已经学会察言观色了,他看父母刚开始还能说好话的时候,他就不急不慢,如果父母声音变大,孩子就开始紧张观察下一步,如果父母声音的有点控制不住了,这个时候孩子意识到必须得出门了。孩子很简单,通过声音就知道了该什么时候出门,但对于父母而言,这个歇斯底里对孩子而言,只是一个出门的正常讯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
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能够自己轻轻的说话,让孩子重重的听进去。但事实上,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孩子的反应总是慢一拍。似乎总是要等着你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挨揍以后,才会跟着父母去刷牙洗脸、去吃饭、出门,这,还有招吗?
我的经验是,声音再大,对于孩子来说,作用并不大。如果要向事半功倍,我有两个做法,一是让孩子乐于去做这个事情,还有一个事,让孩子知道不这么做的时候,是要付出惩罚的代价。
很多时候,让孩子很乐意去做某项事情,其实并非易事。比如,他正在客厅玩玩具玩的很开心,然后吃饭时间到了,这时候,你跟他说,再玩五分钟过来吃饭,时间到了,他还依依不舍,这个时候,就告诉他,再不吃饭,就去罚站五分钟。尝试过罚站滋味的孩子,自然会选择过来吃饭,成年人拿起手机都放不下去,何况小孩子的自控力。所以给予必要的惩罚机制,比纯粹的喊叫有效果多了。
毋庸置疑的是,妈妈的性格与脾气,会直接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育产生影响。温和的妈妈子女比如也是性格温和,反之亦然。所以,控制情绪是做妈妈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知名儿童精神病学家、医学博士LyndonD.Waugh说父母的喊叫和怒吼,其实是一种面对挫折的强烈回应,当父母一时半会没有控制住的孩子的时候,就容易变现出情绪失控的状态。那么,家长如何能让自己在紧张的时刻也尽量保持平静呢?
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小朋友的反应总是不像成人,他们对一个变化的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的。因此,当出现孩子不配合的时候,我们要静下来反思下,是不是除了发脾气之后,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的经验就是心理默数十下,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间,真的有时候忍不住就是对着孩子一顿吼。
还有需要注意的,你知道现在想要让孩子做的事情,肯定相对于孩子目前在做的事情不会是那么的乐意,那么尽管告诉他,这个事情不得不做,不一定要费尽心思的把他说服。比如,有时候你真的很难说服他,放下玩具去吃饭,这时候告诉他不去吃饭的后果,要么罚站要么接下来扎扎实实的饿一顿。
事后,再让孩子慢慢去消化他的不满,让他逐渐适应,因为很多事情不可能都都是随他意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