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依然是叔叔一起过年,除夕这一天也是不轻松,肉圆、素包这些都是除夕饭桌上必不可少。一般中饭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肉圆里面的肥肉总是不讨人喜欢,所以奶奶做的肉圆大多都是瘦肉,多放豆腐,还没等出锅就香味四溢。出锅后留一部分给年夜饭,其他的定会让我们尝尝鲜。同步进行的就是包素包,一张豆腐皮,奶奶总能将其安排得明明白白,合理切成大小相当、方方正正的小块,馅料是家里种的九头芥菜和自家做的豆腐。过年自家做的豆腐用处可大了,就没有一家不做豆腐的。奶奶做的素包个头相当,形状一致。除此之外,八宝菜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般由八种菜混合而成,红白萝卜丝、酱瓜切丝、小萝卜切丝、豆芽、千张丝、木耳丝、香菇丝。说是8种菜,我们家往往不止,还有豆腐干切丝、芹菜。以前我总是好奇,这些菜易熟度不一,怎么炒成的?后来才知道,每种菜要先炒熟,再混合翻炒才行。人人欢喜的菜做起来确实没这么容易。奶奶每年都做很多,大致是因为一家人都喜欢,早餐的时候也丰富一点,一年往往只做一次。肉圆寓意团团圆圆;素包又称“铜钱包”,寓意财源滚滚;年夜饭桌上少不了的还有白切鸡,切块后要还原完整的样子,寓意圆圆满满;鱼一般有两条,一条不能翻动,一条动筷,寓意年年有余;大肠寓意长长久久;青菜豆腐寓意清清洁洁;年糕寓意年年糕;糖糕寓意甜甜蜜蜜;馒头寓意蒸蒸日上。除此之外再加上喜欢吃的菜和水果点缀,就凑成了满满一桌。一家人都喜欢醋,但唯这一天唯一在这一点上不宠我们,除夕夜不让我们在酱油里面加醋。
在吃年夜饭吃也有一些礼节,菜上齐,碗筷摆齐,关上门,在门后面放两根用红纸红绳绑好的甘蔗,寓意节节高升。大家围坐一起后就不能轻易下桌,在吃饭时筷子不能搁在碗上、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对着人。在饭桌上只准说好话,要是说错话就会在不经意间被奶奶用草纸擦嘴巴,原来奶奶早有准备。奶奶每夹一道菜都会说一句吉祥话,我们每年碰杯时都会说:“祝奶奶健康长寿。”今年改成了“一家人平安健康。”今年的饭桌上回忆满满,父辈小时候生日,奶奶都会准备2个鸡蛋。平日里没什么好吃的,每天爷爷奶奶出门劳作时都会给他们剪一个鸡蛋,分成大小相当的三小块放在饭桌上。有时候捉到几只虾就用番薯粉做成虾饼,奶奶确实会创新,不禁想起了奶奶的虎皮青椒、煎鸡蛋夹馒头……回忆起他们小时候路边的石拱桥,在桥下面捉鱼摸虾。也会想起小时候早起跟奶奶洗衣服时,蹲在池塘边,看着一条条张嘴浮出水面的鱼,用脸盆去舀的场景;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到池塘摸螺蛳河蚌的画面;小时候跟奶奶刨蚯蚓、钓田鸡喂鸭、煎马兰头、挖野葱……小时候没什么玩具,爷爷会用河蚌壳做秤,在蚌壳的四个角戳个洞,用绳子绑起来,聚在一起再用竹条做秤杆,在竹条上标上数字,用石块做秤砣;用塑料袋和竹竿一节节连在一起就是一条龙,每个小伙伴拿着一个竹竿就是迎龙灯;把啤酒瓶上的盖子敲平,就能做成陀螺。爷爷奶奶总是有一双巧手,做出我心爱的玩具。小时候还会手机香烟卡片,将5毛钱一包的萝卜干视若珍宝。回忆起门口的杨柳树,杨柳树枯枝上的木耳炒起来吃是脆脆的。小时候常有人到门口来收长头发,而我一直记得他们总是能剪多少是多少,把头发剪得很丑。奶奶长发及腰,两根辫子又长又粗,有一次在家门口要卖头发,我喜欢奶奶的两根长辫子,我哭着喊着不肯,最终没忍心卖头发。只不过没过多久,我不在身边时偷偷卖掉了,不过不是和别人一样很短很短,而是剪到耳朵下方齐平。不是我想象中的丑,所以也没再哭闹。
年三十的忙碌不止于此,年夜饭后奶奶还要打清明粿、蒸糖糕、包粽子,粽子的花样很多,以蚕豆粽为主,一个记号的是妹妹喜欢的无豆粽,两个记号的是骨头粽……总是想着法子给我们准备很多好吃的,而我们也最喜欢奶奶做的。爱有不同的方式,但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
鞭炮、烟花是过年少不了的热闹,年夜饭后的鞭炮是要从家里放出去的,我们一起捂耳朵,一起看烟花,今年的烟花依旧绚烂。看完烟花,总能收到奶奶和父辈的压岁钱,给我的红包奶奶总是拆分成2个,知道好事成双,但从来笑而不语。奶奶喜欢热闹,总喜欢大小朋友们来家里玩,打牌也好,喝茶也罢。热热闹闹的便是最好。所以那天我们一般都会待到接新年,一起赏烟花,一起看春晚,从10点开始鞭炮声、烟花声噼里啪啦就又开始了,直到凌晨1点差不多才渐渐安静。除夕夜,又称“红灯夜”,那天从年夜饭开始前,家里的所有灯就会全部打开,一直亮到新年第一天。
经常听到:“以前的年味儿更足,现在的年味淡了。”以前总是盼着过年,平时不常有新衣服穿,小时候都是妈妈织的毛衣,新衣服买来挂在那里能看上好几眼,摸上好几回,每天都在倒计时。那时候没这么多零食,过年好吃的多,会做芝麻糖、米糖,会将豆子和米炒在一起,还有酥糖等糕点,奶奶总是将这些糕点藏在石灰坛或者大粮食柜里,数着手指头等着过年。而现在平时就能轻易取得,自然是不一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