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为了这个神奇的感召,我捧起了这本厚厚的小说。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全球销量已突破1200万册,并且获奖无数,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拥有里程碑式的崇高地位。
太久没有读过外国长篇小说了,主要是因为外国地名、人名一复杂就混作一团令不清,读得又慢又吃力,但是读了开头又不愿放弃,所以一边画着人名导图一边读,也是醉了。可能赫伯特早已料到读者朋友会在烧脑游戏里迷路吧,所以在书的最后安排了“帝国术语库”。索性乱翻时看到了,虽然依然看得云里雾里,但随时查阅,也帮上了些忙。 翻来覆去读了前面二百页左右,才翻到最后发现了这个术语库,也算是意外惊喜。 现在明白孩子们拿着游戏纸牌,为什么每种人物有什么火力值什么法力这么难记都弄不混,主要是还是因为有趣和喜欢吧。
《沙丘》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凡事起始之时,必细斟细酌,以保平衡之道准确无误。” 这给了我一些启示。于是,我再一次停下故事的进展,翻回书尾,先读了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赫伯特为这本书写的《后记》,读懂了一些有关这个科幻故事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们父子间以及家庭的故事,还有与这个故事情节里丝丝点点的联结。我觉得,这是比故事本身更能引起我的共鸣的部分。赫伯特将亡妻的原型写在故事里,是那位高贵温柔而又拥有预知的能力杰西卡夫人,在生活中,他对妻子的昵称是“白巫婆”,在故事里,英勇的杰瑟里特姐妹就被称为“巫婆”。 作为一部最受世人推崇的科幻小说来说,温情和深情总是不可或缺,感动和震撼才是永恒的执念。
赫伯特说:“优雅来自城市,智慧来自沙漠“。 《沙丘》的故事画卷展开,那个被称为沙丘的厄拉科斯星球,极度干燥炎热,所有的生物要存活生命,都是一种不屈的挑战。而这个星球也是全宇宙香料的唯一出产地。于是,争夺与杀戮,背叛与复仇的戏码轮番上演。家破人亡的少年保罗被命运之手推到了家族复兴的位置,如临深渊,却又义不容辞。战胜恐惧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善良、正义和智慧的加持。在洞悉人性之后,不灭心中正义之火,与权术和黑暗势力斡旋。拯救与重建不仅关乎沙漠绿洲的理想,更是成长的宿命。
简单说,这是一个有一丢丢落入俗套的王子复仇记的故事。但不简单的是,作者赫伯特把一个科幻故事融入了宏大的科学、科普及社会学概念,比如,生态学,政治和经济学,宗教和哲学,等等。沙漠绝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整个生态系统依托的基石。赫伯特创造的科幻物种——沙虫,可以在沙漠里发挥植物光合作用般的效用,为人类提供氧气。故事里提到的细节,比如收集雨水,那些奇思妙想也许就是未来助力沙漠变绿洲的可行性方案的科幻雏形。故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人文关怀和对整个人类未来进化的展望,为故事本身增色无数。
如果以前一提到幻想中的星球的故事时,总是想到《小王子》,想到那个B612星球。那么,现在,我也有了《沙丘》,可以想到那个厄拉科斯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