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走在家乡的田间小道上,我遇见了我的启蒙老师。他已年过花甲,比我大十三岁,今春刚刚退休。他是我的族兄,也是曾经共事二十多年的老同事。
一阵寒暄过后,他说:“去县城小学教书有六七年了吧?你都没回你的母校看一看,如今变化可大哩!”老师还是那么健谈。
我忙说:“是哦是哦,都六年没进去看看了。不过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我早在朋友圈里一睹她的芳容了。”
的确,老师的话就像按下了一台电影放映机的按钮,那部记录着母校前世与今生的老式电影,又开始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母校第一次接纳了我。坐在她的怀抱里,我睁大好奇的眼睛,努力搜寻着她的历史与现在留下的痕迹。说是教室,其实只是村农会的一间晦暗的瓦房。屋檐很低,稍大点的孩子跳起来都可以摘到瓦片。长长的课桌凳摆成四排,每两排列成一组,中间留一条较宽的过道,一边坐一年级的学生,一边坐二年级的学生。课桌前方的黑板是用几块长板条拼成的,面上的黑漆因为几条显眼的裂缝,已经斑斑驳驳了。全校只有一个老师,因此我的这位兄长既教一年级,也教二年级,既教我们读书写字,还教我们数数计算,有时还会教我们唱歌画画。我们上新课时,老师就让二年级的学长做作业,反之亦然。自己做了老师后,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叫复式班。刚开始学写字时,老师还让学长们手把手教我们新生怎样握笔,怎样一笔一画地运笔。就是在这样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操场,白天是教室,晚上是会场的学校里,我很快度过了我的一年级快乐时光。
二年级开学,我们的教室从村东头的农会里搬到了村西边的祠堂里。祠堂西边有一块很大的晒场,地面很平整。老师对我们说,以后晒场就是我们的操场。教室东边紧挨着村里的牛圈,全村的耕牛都关在这里。一到夏天,教室里就会牛虻乱舞,蚊蝇四飞,在耳边一直嗡嗡作响,似乎在倔强地告诉我们,学文化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上学途中,最怕赶上牛顶架了,输架的水牯牛奋蹄狂奔,赢的在后面拼命追赶,所到之处无不鸡飞狗跳。躲闪不及者,恐怕真的要付出惨重的血的代价哟。
坐在镇(那时还叫公社)中心小学的学堂里读书,那时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它坐落于镇东南方的前街村,掩在户宅群里,没有标志性建筑,毫不起眼。但和我的启蒙学堂相比,这里才有学校该有的正经模样:十几间瓦房分立在南北两面,东边是青砖砌成的围墙,校门立在西面的围墙中间,中央有一块上千平米的操场。每间教室的墙上有四扇窗户,光线很足。内里的布置和摆设还是如原样简单,只是再也没有了一间教室坐两个年级的学生那种复式班了。
四年的童年时光,伴着老师的教诲,伴着同学的嬉戏,伴着窗外的鸟鸣,伴着飞舞的蛱蝶,已匆匆逝去,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却无法带走那写满泪水与欢笑的记忆。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依然故在,只是再也听不到朗朗的书声,它早已变成了一家私营猪鬃厂的厂房。
小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母校就迎来了大搬迁:从鸡犬相闻的村落里,迁到了镇西北正大街旁,与中学隔街相望。我的启蒙学堂也从此归并到这所崭新的学堂里。然而再次踏进母校的校园,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了。作为一名即将从师范毕业的实习生,时隔六年,我又一次触摸到了她的呼吸与律动。低矮的瓦房已经变成了三层楼房,教室敞亮而简洁,讲台分明,黑板光洁。办公室、会议厅、单身宿舍都合理分布在这栋楼内。老师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逐渐多彩起来,篮球场上、乒乓球台旁总是能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姿。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校又陆续在老教学楼的南面建造了新教学楼、综合楼。在它的东面,食堂、老师集资房也先后落成。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等一系列功能室也在此期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就这样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母校已初具规模,无论教学资源与设施。
进入新世纪,随着私立学校的迅速崛起,公立学校的生存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由于地域的局限,私立学校对母校形成了包围之势,学校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被人们戏称为夹缝中求生存。
为了走出困境,跨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母校的第三次搬迁再次被校领导班子、镇党委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提上议事日程。
最终,在多方协同努力下,历经几年的酝酿,选址、征地、布局规划、图纸设计等一系列筹建活动完备后,工程建设终于在2016初春破土动工了。
遗憾的是,这些足以载入母校发展史的珍贵镜头,我都没有亲眼见证。自2013年调离了母校,关注她的动态,更多还是依靠伟大的朋友圈。
2017年初夏,新校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如今,母校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古老的乐安河畔,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今年中秋节,午后的阳光依然火辣,走近新母校去看看的愿望却不断在我胸中涌起。毕竟她的童年装满了我的童年记忆,她的青春写满了我的青春画卷。如今,她正值壮年,而我已步入时常怀旧的年岁。
远远地望见“梓埠镇中心小学”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校门口的方墙上,内心就已起了阵阵涟漪。门已锁,身不能进,眼睛在不停地寻找朋友圈里的画面。红白相间的墙立在白色的地砖上,摇曳的树把影子时而拉长,时而变短。外圈是塑胶跑道的大操场上,跳动的是小脚,鼓起的是帆。一切都是那样美好,那样不可复制。
愿你同伟大的祖国一样,沧桑过后永远自强,在自强中谋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用心谱写万年教育的新篇章,我亲爱的的母校!
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展现最好的自己。走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对自己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