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活得到底有多累?微博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许多人说出了自己因为讨好别人活得有多累的故事。
网友徐志摩说:“有的人懂事又敏感,缺乏安全感和过分自卑。遇到点事常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惹得他人不愉快,其实往往不愉快的人都是自己。且从不愿主动与人打交道,却会热情的迎接并珍惜每一个对自己主动示好的人。而我们平常见到的那些看似难以接近的“高傲冷漠”之人,通常都是这类人”
网友比我对象大三岁说:“聊天突然冷场就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
阿李有点可爱说:“明明想拒绝,拒绝后又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生气什么的”
《人间失格》的作者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父亲出差要给他带礼物,但是他其实觉着自己生命都不需要。父亲很想给他带一个玩具,但是家人们说他一定是想要书。是的,玩具对于他来说还不如书。父亲最后挺不高兴的,连本子上都没有记下来他喜欢的礼物是什么。因为一直都是书。
最后他去到了父亲的房间,偷偷在父亲的记事本上写下了父亲提到的玩具。
有一个朋友曾经寄宿在亲戚家,她有每天洗澡的习惯,但是亲戚家没有。
她每天洗澡就像做贼一样的抱着衣服弓着腰去到卫生间,即便他们不会说什么。但是那些生活行为习惯上的差异都会让她萌生出讨好的念头。
洗完的贴身物件,晾在卫生间,听着卫生间衣物滴水的声音惶惶不可入睡,生怕遭到厌弃。凌晨三点起身将半干的衣物收进自己的房间。
讨好型人格宁愿自己过得辛苦也不愿意被人所不喜欢,所以过得总是非常的累。他们似乎和世界非常友好,结果却是异常的孤独。
关于本书中的有的观点,一些私人看法
最近在看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由两位日本作家所合写的,岸见一郎是哲学家。古贺史健则是自由作家。岸见一郎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这本书也是一本对话体小说,一个青年人,一个智者,解开了我们对于心理问题的真相。
这本书比较推崇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所以在这本书中队弗洛伊德理论会有一些抨击。比如说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你现在受过的苦可能小时候也受到过,是一种轮回,但是阿德勒却不这样认为。特别在这本书中所解释人的行为,所做的事情是有目的性的,这样的目的性所以出现了现在的行为。
这点就是典型的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认为人做的事情都是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个人其实并不是十分认同阿德勒的这样全然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个我们再从他们两人的早年经历来看,阿德勒曾经和弗洛伊德很好。后来阿德勒离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但是弗洛伊德并不认为真是一种学术上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背叛。所以这本书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有的观点的说法,个人不是十分认同。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虽然在有的观点上和弗洛伊德是不同的,不过有意思的是,阿德勒的理论体系依旧被人们归类为新佛洛依德理论。而对于一切关系来自人际关系这本书做了非常好的解答。我们常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千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居然和心理学思想有着讲述同样的道理也真是奇妙。阿德勒认为父母对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要。我们小时候只有一个个体的是后是一元化的认知,到后面变成二元化,三元化。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认识都是最开始演变而来的。因为关系的某些不和谐或伤害性,也许让你萌生出了自卑感。
书中认为父母对人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出生后的头几年。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以后人格的形成,而孩子与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的变化。正是从一元化的自己与唐敏形成二元化、三元化的人际关系。最后,在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关系。
阿德勒一生都在和自卑感做斗争,所以这本书关于战胜自卑感也有了很好的解答。
例如书中明确提出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同样在上文中出现的讨好型人格的出现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卑感,所以自己个人出现了一些列的行为。
根据自己的主观而去选择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可以的。
要接受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在人的生命之中异常的重要,我们说快乐、悲伤这些词语就像是在描述自己的自我行为。其实同样是对关系的一种描述。我们因为什么快乐?因为什么悲伤?也是关系造就的。
那么我们在关系中最终追求的是什么?
“共同体”
书中如是说。
万物归一,原来心理学与哲学有的时候竟然也是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过度追求认可,过度的讨好别人,扼杀了建立真正平和自由的关系。要真正建立好的关系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讨好,而是真正建立健康。健全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