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开悟
一提起开悟这个字,我们便会在观念中产生超人成就式的幻觉,可是开悟只不过是与存在合一时,觉受到的自然状态罢了。
我甚爱佛陀用“离苦”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把开悟给定义出来。这里面没有任何超人的影子,对吗?
绝大部分的佛教徒无视于佛陀的苦心孤诣,却一迳地相信开悟非佛陀莫属,与他们无缘,至少这一辈子甭想。
为什么我们会痛苦
体验实相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是我们对心智头脑的认同。它使思想变成强迫性。无法停止思想是一种可怕的痛苦。可是几乎每个人都饱受这种痛苦,但是反而视为平常而习焉不察。这种持续不断的思想噪音,阻挡着你,使你无从发现那个与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宁静。它也创造了一个心造的假我,因而投下恐惧和受苦的阴影。
强迫性思考者,这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写照,活在一个明显的孤离状态,活在一个问题与冲突不断,一个疯狂而复杂,一个反映了心智头脑不断支离的世界里。
挣脱心智的牢笼
观察你思维中冒出来的念头,特别注意那些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思想模式,多少年来一直在你脑袋里重弹的老调子。有一种说法是:倾听你脑袋发出的声音,在那里出庭见证。
单单的观察,不加评判。
思想止息,暂停,存在的喜悦
当一个思想止息的时候,你经验到一个心智流的中断——一个“无心”的间隙。
这个间隙一开始很短,或许只有几秒钟,可是它会逐渐延长。当这个间隙发生的时候,你便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和平。这是你感觉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的开始。如果加以练习的话,宁静感和和平感就会加深。事实上,它的深度是无底的。你也会感觉由你内在深处升起一股微妙的喜悦之流:存在的喜悦。
这种内在的联系状态之下,你会比在头脑认同状态下更加机警和觉知。你是全然的临在。它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能量场的波动频率。
佛陀说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所以断欲是离苦的究竟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如何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需要你用内心去感受那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去体会那个内在的真实自性,用留白,暂停,去感受,去体验阅读内容。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开悟的种子,都住着真我。作者只是提醒你那些被你遗忘的真理。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真理,请让作者带你深深走进你已经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