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说服的场景,说服自己的父母,说服自己同事,说服自己的领导,说服自己的孩子,说服自己的伴侣。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场景。
尊重,是第一需要做到的事。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尊重的价值,其重要性是所有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之首。
尊重别人,不必嘴上说出来。有人喜欢说自己如何尊重别人,但是,在讲述过程中,除了这一句话以外,其余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伤害对方。仿佛一句“我尊重你”,就解决了后面所有不尊重的事实。
通常我们不尊重对方,是因为假设对方不值得尊重,比如认为对方是愚蠢的。当你心里认为对方愚蠢,你自然就会在言语之中有意无意带出你的轻视。这种轻视非常容易被对方捕捉到。如果对方觉得被轻视,他还会听你的观点?当你觉得被轻视的时候,你还会有耐心继续沟通么?
比如有时候在微信群里,有人会发一个文章的链接。这个链接,也许不是很符合这个微信群的理念。这时候,有人马上跳出来开始抨击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而甚至可能用轻蔑的语言对发文章的人的智商表示怀疑,同时还可能质疑发这篇文章的人的目的。这一连串的攻击,可能会让这个发文章的人瞬间自信全无,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就算是文章有问题,通过这种抨击的方式,从语气上明显能够看出来不是建设性的,以居高临下的视角,不是很负责任地否定对方的内容,甚至对方的人品。
实际上这些喜欢抨击别人的人,你去看看他写的文章,如果他们也写文章的话,可能更加惨不忍睹。凡是有品味,有思考,有见地的人,往往都更加宽容待人。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撕逼。这种抨击,也反映了某些人的焦虑的心态,以及缺乏见识的本质。
因此,当你看到一个人,在攻击另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他的本质弱点其实也就暴露无遗。
在没有确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前,我们应该假定所有的人都是善意的,正常的,而不是愚蠢的。
假如对方是愚蠢的,你认为你的说服,能让一个愚蠢的人变聪明,理解你的高见?当然不能。因此,如果你认定对方是愚蠢的,你就没必要跟对方提出你的观点。
假如你获得的种种证据表明对方不是愚蠢的,你就更不应该轻视对方。对方的观点,也一定有其角度,有其道理,有其原因。
说服别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通常,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关心对方是怎么想的,因为觉得没有意义。
知道对方的想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尊重。当我们认真听取对方的看法,对方首先感受到的是尊重。我以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觉得孩子的观点,不用听就是错误的。只要按我说的办就行了。事实上,即使你的观点是对的,如果对方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尊重,对方也就根本不会听你说什么,也就无法继续沟通下去了。
所以,了解对方的观点,你才能够知道你们观点的不同点究竟在哪里。也许你们的不同,只不过是角度不一样而已。或许能够有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从双方的共同立场开始。
在说服的时候,如果一上来就说:你是错的,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是错的。这样,对方立刻采取一种防守的心态,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拒绝你的任何观点。也就无法往下进行下去。
因此,需要通过沟通,看看能不能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观点来开始讨论。比如夫妻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出发点一定都是为了孩子好。
尽量不要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来说服对方。
说服的过程,其结果是为了获得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要把一方抨击成傻瓜。尽量把说服的过程,变成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不断给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而不是不断把对方的论据批驳成谬论。
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总喜欢辩论,通过读《回忆苏格拉底》,学习了很多辩论的技巧。但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辩论,他在自己的传记中这样写到:
“谈话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教诲人,或是被别人教诲,使人高兴或是说服人,因此我奉劝善良的聪明人,为了不削弱他们行善的能力,切勿采取一种独断式的、自以为是的态度。”
文森特•鲁吉罗在《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中指出:
论证的目的不是击败他人,而是通过观点的交流发现真理的全部复杂性。当这样做时,人人都赢。当真理的任何一个部分被掩盖起来时,无人获胜,即使看起来也许是某人赢了。通过提供所有的事实,即使是那些迫使你修改自己观点的事实,你以客观和诚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邀请他们呈现他们的事实。”
如果注意了上述这四点,你的说服可能会变得更积极,更富有成效。
欢迎留言,讨论在说服别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资料:
1、《富兰克林自传》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2、《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
作者:文森特•鲁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