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从字义上看,是取其私而奉献大众,体现着孔子“仁”的思想——爱人。“公”即“爱”,此爱非儿女长情,而是人类灵魂中最闪耀的品格,有如站在云端上向世人毫无保留地播撒甘霖,又有如浸在海底毫无排斥地容纳百川。爱既是奉献也是包容。百年前,张伯苓提出“公”,有着现实的需要,需要唤醒国人之心,挽救民族危亡。这其中,既有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地献智慧与心血培养人才,也有对惨淡现世、落后社会、泥古民智的包容和理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近代到现代,中国巨变无数,今天的“公”“爱” 已有所不同。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成几何增长,人们被推动着不断地适应新的事物,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人们在焦虑中自我怀疑,在自我怀疑中封闭内心。“公”与“爱”代表着一面能清晰映照大众精神浩瀚苍穹的镜子,而那镜中星星点点的繁星,既有人性的闪光点,也有让人们止步不前的恐惧。“公”与“爱”还代表着无处不在的陪伴与引导,带领心灵突破不必要的束缚,帮助人们发掘本该有的能力,搭建社会鸿沟上的桥梁,为的是协助一灵魂、一社会、一国家乃至一星球完成自我使命。“公”不似陶渊明消极避世,它可以接受最悲苦的现状,以最乐观的态度信任,付出。它是勇气与智慧,它是爱。
“能”,才干也。若分解此二字,“才”可理解为知识渊博,“干”则可解为“力量”。那么,“能”即是广博的知识和无尽的活力。这两者俱植根于“创造力”的深厚土壤之中。社会发展的速度,已到了一日一新的程度。头脑死板的人常常难以跟上步伐,故而,创造力在“能”中的作用愈发强劲。尽管创造力在今天已是不新鲜的词汇,但是要实践这一简单的观念,确实“难于上青天”。创造力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智慧力,二是勇气。这二位如同爱侣,形影不分,对立统一。智慧力,体现在一个人的是否能“脑洞大开”,是否能广泛联系各个条件,顾及各个细节,利用各个规律上。有智慧力的人,往往天马行空,想象超凡,童稚未泯。勇气,体现在一个人实践自己想法的迅速程度上。如书中所说,“你想改变某个根基思维,请根据你拥有的新观念去行动。但你的行动必须要快,否则你的头脑将会在你认识到那个观念之前就将其杀死”,灵感的火花很难以捕捉,可能在产生的下一刻就被否定,所以智慧力的表达需要勇气支持。自然,“放手去干”也需要有智慧来把手门关,否则便会有勇无谋。创造力几乎可以说是广博的知识与无尽的活力的粘合剂。即使是获取知识这样严肃的活动,我们也要用创造性的头脑,去富有创造力地进行。死板的人只会单纯看到并背诵书本中,白纸上排列的一粒粒黑字,而创造性人才则会将他们连成空间维度,以构建大厦的形式吸收。而活力,则是他们信赖智慧力,不畏惧困难的结果。如何一边在成长,一边吸取人生经验与知识,一边慢慢继承和发展创造力,便是如何形成“能”的方法。创造力的实现,需要信任自我,需要迅速执行,需要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