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情长假,出去浪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跟拥堵的公路相比,坐着高铁唱着歌,几个小时就到目的地,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问题来了——在高铁上4G信号不好,又没有 WiFi,几个小时该怎么过?
看书?看剧?看风景?看车厢里熊孩子打闹?睡觉?
以上不管看啥,网虫们都会觉得无聊。
那么,高大上的高铁一个马桶都要9万,为神马木有WiFi呢?
首先从从一个错误的宣传口径讲起。以往在媒体上曾有这种说法——
“现在很多国家和调度中心间的通信频段在2.4GHz附近,而这个频段也是WiFi工作的频段,这就有相互干扰的危险。而为了能在全球自由买卖车体,各国基本都把这个频段的通信默认为标准设计,所以很难更改,难以兼容Wi-Fi。”
这个讲法在在今年两会上,已经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钟章队否认,他说高铁上装 WiFi 与机车信号和通讯信号不是一个频段,不会相互干扰。
那为毛会有这种讲法传出来呢,而且还振振有词?
因为高铁 WiFi 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现有的、已试用的技术,所有的用户体验都很差,没有例外。
目前部分火车上试用的WiFi一般是通过车载设备,把沿线的3G或4G信号转换为WiFi(汽车、大巴大部分用这种)。因为高铁速度极快,当达到每小时200到300公里后,在每个基站的范围内的停留时间非常短,很多时候就是在搜寻信号,根本来不及转换成WiFi,那还用个鬼?
而且,由于高铁开得太快,会产生一种东东叫多普勒效应。
用人话说呢,就是沿途基站发射出通讯信号,车载设备在接收这些信号时的动作不是立定稍息,而是边跑边接。当火车快速驶向一个基站时,第一个信号跑200米被接收到,第二个只要150米,第三个只要100米……你会觉得信号越来越强,短时间内收到的信号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信号跑的路程不一样,再加上无线通讯本来会反射折射,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跟静止不动时相比,有波动了,到达也有延时,要命的是每个信号的变化又是随机的。也就是说,你收到的这一大堆信号中,有的可能会转换成WiFi信号供你使用,有的可能变成了无法使用的东东。信号质量变差了,网络自然不稳定,不好用。
(介是一个学通讯的小伙伴用他觉得最简单地方法表述出来滴,小8 原文复述,欢迎拍砖。)
想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就得多建基站,扩大覆盖面。网上有个数据,说成都—北京一条线路就需要25个基站。除了成本,主要问题还在于基站要一个接一个不能断,碰上个丘陵山坡神马的就不灵了……
最后我们来聊聊网速的问题。
假设火车上WiFi真是把沿线的3G或4G信号转换为WiFi供乘客使用,那么问题又来了,三大运营商的信号频段不一样,体验绝对有差别——
移动财大气粗,又有国家扶持,所以覆盖战线打得比较好,据说到年底中国移动的4G基站将会达到140万个,是世界最大的LTE网络。但移动信号穿透差,室内不重点覆盖的话完全没信号,丢包率高,核心网资源无优势,延迟大。
联通网络稳定性优势明显,覆盖只能保证市区,室内穿透略好一点,而且信号差的条件下仍然保持较好速度,丢包率低、延迟低。
电信核心网资源丰富,但网络建设进度极其滞后,室外不少地方都是一格信号,无线资源也不是很好……
不同的基站发出来的信号,先天就有优劣之分。而且一趟高铁列车16节车厢,每个车厢20排,每排5个座位,每个基站而且还要供整个车厢的人用,分到每个人头上的能有多少?
何况为了抗衡移动,联通电信现在联合起来共享基站,也就是说当使用联通或电信的4G网络遇到信号问题时,能瞬间切换至对方网络。接上高铁 WiFi 后,钱怎么算?
可以想象,三大运营商针对高铁 WiFi 的撕逼大战就此开始,啥时候能撕完,或许啥时候才能用上。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问:高铁WiFi就真么难么?国外连飞机上都能用WiFi,怎么国内就这么多问题呢?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国外部分航班飞机上的WiFi是利用卫星、飞机和卫星地面站三者进行数据通讯,覆盖范围广,国外很多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使用这玩意。据说,这货能提供的带宽仅864Kbps,最多也就只能发个邮件、看看网页,想看剧玩网游神马的就是在异想天开。而且贵得很,一般10刀一小时,或者短途的几个小时的飞机20刀包个全程之类。简而言之,我等屌丝用不起。
以上文字纯属小8 在坐高铁是网络信号不好,又没有WiFi,眼睁睁看着红包弃我而去后,用怨念凝成的文字。就在快写完的时候,上网搜了一下,竟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搜搜相关报道,技术似乎很牛叉呢↓
从现在的新闻看,需要下载 App 才 用。最后估计是这样:装的过程中发现该 App 在偷偷获取存储卡、电话本、摄像头等访问权限,最蛋疼的是最后装好了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来激活。
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是用一个连不到外网的局域网忽悠大家:列车上提供的 WiFi 热点只接入到车上的一个服务器上,服务器上事先存了一些电影或者文档,乘客们只能在选择服务器上以在线或者下载的方式来获取这些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