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打工皇帝"的经历,很是羡慕。后来看到唐骏到新华都任CEO的新闻,据说年薪高达10亿元,再后来发现国外的职业经理人们待遇更是高得"离谱",于是对职业经理人这个工作特别感了兴趣,期有朝一日也能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然至今为此,虽接触了不少经理人(当然没有见到唐骏这种么有影响力的),却不但没有感觉到他们的"风光无限",更多的是他们的心酸、无奈以及困惑。客观来讲,在我的视野里,我认为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是很有水平的,他们思路清晰、眼界宽阔、行业、专业知识过硬。然而更客观的来讲,绝大多数的职业经理人未能得到明显的业绩。在我看来,他们有两大困惑。
其一,上任伊始,很难得到员工、管理者及很多高管的支持(老板除外,因为他们一般是老板亲自请过来的,事实上,很时候,老板也是持观望态度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工作中, "阳奉阴违"就成了最最常见的事。表面上,大伙都称你一声"X总",背地里却常常等着看你的笑话。我们曾经服务过的一家企业,随着公司集团化运营,产业多元化,开始很大范围的寻找职业经理人,我们服务期间,他们招了一个集团总裁(老板任董事长)、投融资总监、行政总监、财务总监,一个月下来,投融资总监辞职,上个月,听说行政总监也辞职了。我开玩笑问他们下面的人,"总裁有没有辞职的倾向",他们说不知道。事实上,在我们服务的那段期间,我们就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公司原来的人员,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对这些经理人更多的是"不服",一个明显的理由是是这些经理人的薪资待遇比他们要高很多、很多。
其二,对经理人的绩效考核不清。比如说,在国企,顶层的经理人基本上是没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的,也就是经理人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并不完全相关,不成正比。这样一来,经理人的"企业家才能",就很少得到认可,企业的收益提升与自己关联不大。你有垄断资源,无市场竞争,何以说你的能力体现。经理人因此成为一个行政职位,这一分配模式自然也传递到了经理人以下每一级管理者。如此一来,组织内部的管理者还有什么心思更积极的工作。那么在民企,又是什么情况呢?和很多民企老板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都非常"务实",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他们往往愿意给承诺,但见到成效之后,又往往怀疑"其实你也没做多少事,还是我的平台好"。民企老板们对经理人贡献的判定常常遵循事后判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老板们在处理信息时,刻意放大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自身贡献),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部分(经理人的贡献)。这就好比夫妻吵架时,都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主动权在老板手中,谁能保障经理人的合理回报呢?!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建议企业的经营者(老板),管理人员最好还是自己来培养,因为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对企业忠诚,空降兵往往容易夭折。马云曾经对经理人做过一个定义,他打了个比喻:"假如山上有头猛兽,老板和经理人分别朝着猛兽开枪,子弹用完了,发现猛兽还没死,并且直接朝他冲了过来,这个时候经理人的反应是拔腿就跑,而老板的反应是抽出匕首、刺刀甚至是徒手就冲上去,非要置野兽于死地不可。"
之前,乔布斯还在世时,微软一直在走下坡路,乔布斯给比尔盖茨的建议是"尽快把鲍尔默换掉"。其理由是,鲍尔默是职业经理人,他更关注的是产品的销售情况(销售好了,他的收入就高),而非产品的技术等消费者关注的东西,那么,显然微软就不会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后来我们看到微软新任的CEO纳德拉,纳德拉技术出手,加入微软已有二十多年,他有一段发言: "微软是真正通过技术彻底改变世界的少数公司之一,我非常高兴能够成为公司的领导人。微软未来的机会还有很多,不过要想抓住这些机会,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更快采取行动并继续进行转型。我的职责中一个重大部分是加强我们将创新产品更快地带给我们客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