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浪漫的想象和极致的朝圣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虽然读完后自己的思维仍笼罩在作者编织的云雾中,找不到一条清晰的出路。但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对文学、音乐、技艺的极致追求不禁让我想起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再联想到《山月记》中《名人传》这一篇,让我对这句话有了不同的思考。
《夜晚的潜水艇》似乎每一篇都与那所为了寻找博尔赫斯丢在海里的那枚硬币而消失的潜水艇有关,因为都是写的主人公对失去或正在失去的“真正的快乐”,也可以说是自己的“道”的朝圣。其中对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传彩笔》、《酿酒师》、《红楼梦弥撒》、《音乐家》这几篇。
《传彩笔》和《红楼梦弥撒》写的是极致的文学追求,《酿酒师》写的是酿酒的极致创造与传承,《音乐家》写的是困境中的音乐出路。在我看来,这些小说的叙述主线就是从无到有最后臻于化境直至消亡,但是消亡不是指彻底消失,只是看不见了,它仍在黑暗中闪耀,等待下一个人的发现。就像消失的童年想象力,其实想象力并未消失,只是隐藏了起来,成年的我们看不见了,它在等待着下一个孩子的发现。
而《山月记》中《名人传》这一篇对“纪昌学射”的描写,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通过无数次重复的练习,探索射之道的奥秘,最后晚年达到“不知人我之别。不知是非之分。”境地,却连弓也不认识了。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曾在不停的追求中得到过“道”,在这里,“道”不仅指真理和信仰,还有对内心渴求的极致追求,这可能也是一种信仰吧。说是理想也不太准确,说是梦又太过飘渺,不知道什么词才合适,感觉是一种生命的支撑,而这也许起源于童年的一个梦境,抽象又浪漫,正如作者的文字一样。
他们的身上都有一股对“道”的痴劲, 容不下他物。在“闻道”后,有人肉体消亡了,也就是“死矣”。有人肉身尚存,可是随着“道灭”,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如同“死矣”。但为什么即使在小说中,这些人在“闻道”后,还是不可避免地“死矣”呢?这就是一种为了“道”、为了真理、为了信仰的献身精神,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不管这种献身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说明了“道”之难求,但总有一些人愿意为此殉道。
那么“道”或真理是否存在?如果客观存在,人类什么时候才能获得真理?这就需要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追求中去,无论存在与否,都是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信仰来支撑生命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