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方"指"一定的去处",这是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爸爸出意外去世了,家里只有年迈的妈妈和三岁的小外甥女慌乱无助……从梦中惊醒,一句话萦绕在耳边,“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惊魂未定,赶紧拨打家里电话,早晨六点,爸爸妈妈已经吃完早饭了,小外甥女在屋外玩耍。
“家里都挺好的吧?”我问。
“都挺好的,你怎么样?要不要你妈来接电话?"爸爸不善表达,平时家里的电话都是妈妈接。
“家里还有活么?累不累?”因为妈妈要照顾小外甥女,家里的农活都是爸爸一个人去干。
“我早晨4:30就去山上了,刚干完一块地回来。就得起早,要不天太热,没法干活。”
“哦……”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语气尽量保持正常,“那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别省着,没钱就给我们打电话”。
“嗯,都挺好的,不用担心,现在还上课呢么?”
“是谁呀?”小外甥女在抢电话,“你小姨,等一下你再接,你叫你姥姥过来”。
“爸,你听错了吧,是你二闺女,不是三闺女”
“你俩声音太像了,你妈过来了,跟你妈说吧。”
与妈妈如往常一样聊天,妈妈聊到了村里人前段时间都在办保险,没钱的借钱都办了。交五万多,以后就可以按月领工资一千元。妈妈想办,但是不好意思向我们张口拿钱,所以一直没说。
听妈妈说了一些具体的内容,我不太确定是不是惠农政策,所以立即微信了家乡工作的同学,果然是有这个政策,我赶紧对妈妈说,“你赶紧让我爸去镇里问问,如果能办,咱们肯定要办,不能办两个,至少也要办一个,这么好的政策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上。”
妈妈说,好像截止了。我没有理由抱怨妈妈不早告诉我这个消息,我知道她只是怕给我们增加负担。“让我爸再去问问情况,如果能办,咱们就办”。
现在,我坐在沙发上焦急等待家里的电话。突然想到了这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许我之前都理解错了,我只想到了自己应该怎样变得更好,让他们不操心,让他们感到骄傲,却忽略了怎样才是对他们好。
在我刚毕业那会,有很多机会回家乡工作,但是我都放弃了,当时想法很简单,“好不容易出来了,就一定要在这立足,等混好了,再衣锦还乡”。可惜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还没有达到衣锦还乡的程度,反而是“近乡情更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也时常电话问候,但是能帮到父母什么呢?
在父母的心里,他们不想成为我们的累赘,不想给我们增加任何负担。反而是我们,总是给他们压力。偶尔说说工作或生活上不顺心的事情,他们会挂念很长时间。如果哪里不舒服,他们恨不得生病的是他们自己。但是他们呢,都是报喜不报忧,每次都是说家里很好,不用担心。
年轻的时候就真的不担心,现在越来越理解父母的心,才知道我们为父母做的太少。
妈妈身体不好,需要去打钙针,老年人缺钙也是正常现象,以前天真的劝他们,多吃排骨,多喝骨头汤。但是我不知道的是,他们为了照顾小外甥女,有时候连一顿热乎饭都吃不上,哪有时间做?就算有时间,他们也舍不得花这个钱。
以前我会给妈妈买衣服,买首饰,因为偶尔通话,妈妈会带着羡慕的口气跟我说谁的衣服好看,谁谁带着金镯子、金项链。买回去妈妈当然喜欢,但是每次她都会说,下次不要乱花钱了,挣钱不容易,要攒着,以备不时之需。在家的时候,妈妈都会穿我给她买的衣服,带着金耳环和金镯子。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妈妈不舍得穿新衣服去做农活,带着镯子不方便干家务,小外甥女会揪耳环,她也不方便带。给她买的衣服也不是她最喜欢的,甚至有时,尺寸也是不合适的。
我想当然的以我的方式去对父母尽孝心,但是却不是他们最想要的方式。父母在,不远游,守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了解他们点点滴滴的小心思,让他们不为我们担心,才是他们想要的孝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