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芝秀是敦煌的守护者常书鸿的前妻,她与常书鸿曾经是令人羡慕的伉俪,可惜因为俩人的世界观不同,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1908年,陈芝秀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富裕家庭,自幼生活优裕的她不知道什么是人间疾苦。
那时,在陈芝秀的心里只有甜,没有苦;只有乐,没有愁。
“我的一生理应得到万千宠爱,我的另一半应该是个多情郎君。”
少女时期的陈芝秀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另一半,她满心欢喜期待着那个如意郎君。
1925年,17岁的陈芝秀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22岁的常书鸿。
陈芝秀以为自己找到了那个他,她的心在欢笑,她的情在燃烧。
常书鸿对优雅的陈芝秀充满了好感,他们相识不久就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不久,常书鸿前往巴黎留学。
一年之后,陈芝秀也随着丈夫的脚步来到了巴黎。
在这个艺术之都,常书鸿学美术,陈芝秀学雕塑。
夫妻二人你浓我浓,四目相对,柔情蜜意。
1931年,陈芝秀生下了一个女儿,丈夫为女儿取名常莎娜。
常书鸿是满人,他长得玉树临风,谈吐不俗。
同样的家世背景,同样的兴趣爱好,让两个人越走越近。
繁华的巴黎,时尚的气息,醉人的风景,陈芝秀爱这儿的一切,她在法国乐不思蜀,忘乎所以。
“如果我们可以永远呆在巴黎就好了。”
陈芝秀不止一次地向丈夫诉说自己的愿望,可是常书鸿却想着有朝一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夫妻俩的观念开始出现了矛盾,不过当时的他们还未察觉。
1936年,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了一本名叫《敦煌图录》的书,一向沉醉于西方艺术的他被敦煌艺术所吸引,所震撼!
“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面前,而且曾非常自豪地以蒙巴拿斯(巴黎艺术活动中心)的画家自居,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
常书鸿开始自责自己为什么看不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而是一味地追求西方国家的艺术美感。
痛定思痛之后,常书鸿决定返回祖国,去遥远的敦煌莫高窟,寻找艺术的真谛。
常书鸿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陈芝秀听了,大吃一惊,她不想离开繁华的巴黎,更不想去不知道的敦煌。
可是泪水和柔情劝不了丈夫回归的心,想到自己那遥不可及的未来,陈芝秀感到一阵阵的恐慌。
1936年,常书鸿先回了中国。
第二年,无奈的陈芝秀带着女儿也回到了中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想到法国巴黎的繁华,再看到中国的衰败,陈芝秀的心里五味杂陈,暗自神伤。
“好想去巴黎的咖啡馆,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啊。”
可惜现在已经到了中国,这样的生活一去不返了。
1941年,常书鸿和陈芝秀的儿子嘉陵出生了,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缓解了夫妻之间的距离。
陈芝秀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去敦煌的心会慢慢转淡,可惜的是,她想错了。
就在这一年,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研究所所长,这个任命让常书鸿欣喜若狂,多年的等待,自己终于可以踏上这片秘密的土地了。
可是这个任命却让陈芝秀愁眉紧锁,闷闷不乐。
在此之前,陈芝秀已经知道敦煌莫高窟风沙肆虐,生活极苦。
自幼享受惯了的陈芝秀万分不愿去那种苦地方,她知道自己丈夫心意已决,她无力挽回什么,只能听天由命,暗中落泪。
因为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偏僻,这里的运输条件十分恶劣。
常书鸿带着全家人来到敦煌后,生活过得越来越艰苦。
在这里平时很难吃上肉,也没有柴火,要烧火做饭,只有去几十里外的戈壁滩上拾枯木。
而且更要命的是,捡来的柴火十分珍贵,蒸一次馒头要蒸足半个月的量。
陈芝秀本就是个娇小姐,她无法忍受生活的艰辛,她时刻都在想着巴黎的小资生活。
常书鸿虽然也是富贵人家岀生,但他心怀远大理想,任何苦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根本算不了什么。
“只要能够呆在敦煌莫高窟,只要可以保护敦煌壁画,一切的磨难都是甜蜜的味道。”
常书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忘记了妻子的烦恼,他没有时间了解妻子的感受。
陈芝秀也曾经想要适应这里的环境,为了协助丈夫的工作,她临摹起了敦煌壁画。
可是陈芝秀没有丈夫的理想与责任,乏味无趣的工作让她心生怨恨,艰苦无望的日子让她感到厌烦。
“我要逃离这个人间地狱。”
常书鸿没有发现自己妻子已经不耐烦了,当时的他实在是太爱敦煌艺术了。
1945年,有一个男人闯进了陈芝秀的生命里,他的名字叫赵忠清。
赵忠清是一位国民党退役军官,他是到敦煌莫高窟来求职的。
常书鸿对年轻的赵忠清很是欣赏,他让赵忠清当敦煌研究所总务主任。
单纯的常书鸿把赵忠清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工作繁忙的他常常让赵忠清陪妻子看病。
陈芝秀因为在敦煌水土不服而常常生病,赵忠清细心体贴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甜蜜爱情。
忙于工作的常书鸿没有想到,妻子已经移情别恋,红杏出墙了。
陈芝秀陶醉在赵忠清的甜言蜜语中,她受够了苦日子,她做岀了一个决定,与情夫私奔,什么丈夫孩子,统统都不要了。
某一天,陈芝秀趁丈夫不在的时候,她与赵忠清偷偷地离开了敦煌。
陈芝秀与情夫在离开敦煌后,给丈夫常书鸿寄了一封信。
常书鸿收到妻子的信后,如遭雷击,痛不欲生。
的确,妻子常常因为生活上的艰苦与自己吵闹过,但在常书鸿看来这只不过是夫妻之间的小矛盾,再说哪个夫妻不是床头打架床尾和好呢?
收到妻子来信后的常书鸿不想夫妻分离,他骑上快马一心想要把陈芝秀追回来。
连夜的追赶让常书鸿身心疲惫,悲愤的心情让常书鸿难以支撑。
“扑通”……
常书鸿晕倒在戈壁滩上……
就在常书鸿命悬一线的时候,幸好有个工程师救了他一命。
陈芝秀得知丈夫病重的消息后,依然无动于衷,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荒凉的戈壁滩。
妻子的背叛让常书鸿老了十几岁,痛彻心扉的他几乎生无可恋。
绝望中的常书鸿想到了敦煌艺术,想到了一双还未成年的儿女,他又硬挺了过来,为了理想,为了责任,他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陈芝秀跟了赵忠清后,又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她尽情地享受着眼前的幸福,她忘记了常书鸿,更忘记了自己的儿女。
可是再好的日子也会过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忠清因为历史问题而被捕入狱,最后病死在狱中。
自从赵忠清被捕入狱后,陈芝秀开始倒霉了。
受到牵连的陈芝秀虽然有高中文化,却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为了生活,她只能告别锦衣玉食的日子,有什么做什么。
可是到了后来,这样的日子也快要维持不下去了,心高气傲的陈芝秀为了生存下去,她被迫改嫁给了一个普通工人,做起了帮人洗衣服的工作。
曾经那双纤纤玉手辛苦地洗着一桶又一桶的衣服,过去千娇百媚的美人儿慢慢熬成了老妇人。
皱纹不知不觉在秀美的脸上浮现,生活的压力让陈秀芝苦不堪言。
“我的书鸿,我的儿女,现在怎么样了?”
晚年的陈芝秀发疯似地想念自己曾经的丈夫和儿女,她在悔恨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3年,陈芝秀的女儿常莎娜见到了自己的母亲。
“见了以后我一看,我非常同情、心疼,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来打扮得很讲究,完全是比家庭妇女,比一个佣人还要,怎么说呢,特别惨,我们两个人默默地对视,没有掉眼泪。她跟工人有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了也有孙子,但是儿媳妇对她非常不好,她像老妈子一样。”
曾经仪态万千的母亲居然变成了这副模样,作为女儿的常莎娜感到心疼和难过。
母亲总归是自己的母亲,尽管她以前伤害过自己。
懂事的常莎娜原谅了自己的母亲,还经常拿自己的钱接济母亲。
可是陈芝秀的儿子嘉陵却不肯原谅母亲,他不愿与自己的母亲见面,更痛恨她当初抛夫弃子的行为。
常嘉陵的怨恨不是没有道理的,想当初母亲在他4岁的时候就与别人私奔,这给年幼的他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一个母亲在孩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一走了之,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尽情理了。
常书鸿在妻子离婚后,又做爹又做妈,还要坚持敦煌研究,日子过得着实辛苦。
后来,常书鸿遇到了同样痴迷敦煌艺术的女孩,她的名字叫李承仙,他们在工作中日久生情,结为夫妻。
常书鸿与李承仙夫妻恩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他们一起研究敦煌,一起修复壁画,一起养育孩子。
戈壁滩上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苦中作乐,幸福美满。
从1949年后,常书鸿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前夫的功成名就让陈芝秀愈加的悔恨,她渴望得到常书鸿及儿子的谅解,她盼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见上儿子一面。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常书鸿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婚姻,他认为陈芝秀的离去,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问题。
常书鸿曾经这样回忆自己和陈芝秀的感情生活一一
“回想回国后几年来的坎坷风雨,回想妻子这几年跟我一起遭受的痛苦,在怨恨之后,又感到自己心头袭来的一阵自我谴责。是啊!我没有重视她的思乡情绪,这一切都是我过去所忽视的。”
常书鸿早就原谅了前妻陈芝秀,但是他的儿子依然不肯原谅母亲。
陈芝秀致死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1979年,陈芝秀病逝了,在弥留之际,她留下了一句话一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上帝已经惩罚我!”
陈芝秀带着悔恨和自责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日夜思念的儿子嘉陵还是没有露面。
陈芝秀是个娇小姐,她一生最怕过苦日子,可是苦日子还是找上了她,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宿命吗?
一念之差,悔不当初,荣华富贵,过眼云烟。
注:下一篇文章介绍常书鸿第二任妻子李承仙。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