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在巴菲特看来,真正富有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只要能做到这些,你的人生也一样是成功的。
正如巴菲特的总结,做一个自己能感到自己价值的工作,找到能互相认可的人也许才是人生的最大意义。在努力的做自己的喜欢的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容因进入”专注“的境界。而兴趣相投的朋友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人说到底还是群居的动物,社交是必要的也是维持正常心理所必须要的要素。
同时他们之间也是互通的,一个好的社交保持了好的积极的心态,保持了良好的且多元的信息社区,促进了工作的进步,工作的进步获得了回报,在财力和心理上形成正向激励,达成”飞轮效应“,进步越来越开实现复利增长。
巴菲特有三宝,“内部积分卡”,“专注”,“复利”
内部积分卡指的是,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自己来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由外部来定义自己,这样做到之后就会达到一种非常好的内心自洽。正如熊太行老师讲的那样,其实有时候内心自洽是一个强大者的开端,能让我们不去盲目的做一些违背自我的决定。
“异于常人”的专注,其实很多时候是别人不能复制你成功的最大的壁垒。有着异于常人的专注的巴菲特能够通过专注找到“地上的烟蒂”,而缺了专注的行业其他人即便知道了方法也不能发现“烟蒂”。
复利,在滚雪球中,复利的魅力用于体现在投资上,每次都能在之前的基础上以一个固定的比例进行增长,之后会越涨越快一发不可收拾。这点在吴军的《Google方法论》和《硅谷来信》,以及吴伯凡老师也多次提及,不过名词略有不同,吴军老师称之为指数增长,吴伯凡老师称之为飞轮效应。都在强调可叠加的魅力。如果放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反思,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叠加的,是不是在以大利益行动,是不是能成为未来的自己工作学习的基础。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就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这句话特别经典,也被很多人视为人生格言。我的感悟是,湿雪不难找到,但是有耐心和勇气去用人生这一个有限的时间,去选择一个长而不急的山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很多人看到别人在急坡中一时的成功,便忍不住放弃自己的计划,跟随别人,最终摔得人仰马翻。随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到达山底最终一无所获。最佳的策略也许是认准一个“湿雪”较多的路径,随着不陡不缓的山坡,不急不躁,把自己的雪球越滚越大。
个人总结
今年开始,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很多时候抛开大佬们成功的表象背后,总有一些惊人的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兴趣和专注,吴军说“努力只能让你成为行业的前20%,而兴趣决定了你是否能走完最后的10%”,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养成了一种选择困难症,虽然确定了计算机机器学习这个大方向,但是却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导致近一个月来学习重心的摇摆不定,在机器学习,爬虫和区块链中摇摆不定。虽然他们学习的进度都还不错,爬虫接了北京高教所得项目,区块链得到了Hackathon竞赛的奖,机器学习算是初步入门正在踏入深度学习的领域,但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天花板,即“我没有能力去同时专精所有的方向”,方向仍需做减法。
其次是“复利”,可叠加性的增长最有意思的是,往往这种复利型的进步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很累很苦,需要一个很强的内心去坚持,但随着飞轮开始转动一切就会变得理所当然。这点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吧,这点体现在VIM的配置上面,开始的时候很艰难,各种快捷键都不知道是什么,觉得无比难用。不过,在了解到真的很多大佬是真的使用VIM或者类似的我认为超级难用的编辑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时候,觉得也许应该坚持下来,不过没想到真的VIM在日后成为了我主要的生产工具。开始的时候只是配置了代码高亮,后来渐渐加入了代码补全,再后来补充了各种各样插件并学习了更多的快捷键,最后甚至自己能编一些脚本来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那么它给我带来了什么“复利增长呢”,减少了不必要的分心,所有的学习需要的工具大多都能通过统一的途径获得,操作上不需要太多的改动,从论文的书写到代码的规范,同时由于打开很快的特性,能让我在有想法的时候就快速的写代码来测试,这些收获让我觉得之前的小努力都是值得的。同样的,我也相信算法,统计学和离散数学,包括博弈论,这些很多难啃又不会有立竿见影成效的东西最终会成为自己职业生涯复利增长的第一步。
最后是内心自洽,个人自身的感受是,如果内心不能够自洽的话,很多精力都在花费在平复情绪上进行了没必要的经历开支,甚至“因为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要这么做的”作出欠思考的行动,或者因为“情谊”做出了完全违背自己大利益的行动。行事内心要一把尺子,这把尺子要拿稳了。气场和魄力的起点便是内心自洽,如果自己都不能坚信自己的决定,又谈何让别人相信你的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