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课讲声音描写,先看示例:
当时我坐在一辆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里,天色微亮,周遭是不同省份的呼噜声。我找了个耳机,一边听歌一边写……活着的、死了的,不知不觉写了七八页纸。(选自大冰《乖,摸摸头》)
绿皮火车,就是以前的老火车,车厢外表是绿色的,因此得名。绿皮火车现在很少了,基本都是更先进的高铁和动车。
重点是前面这句:“当时我坐在一辆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里,天色微亮,周遭是不同省份的呼噜声。”
这句话是描写环境,作用是交待时间、地点。火车厢里的环境写得真实而且传神,一下就让人产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怎么做到的?
关键就是抓住了声音特征:咣当声和呼噜声。
老火车速度较慢,行驶过程中会有轻微晃动,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坐在车厢里感受很明显。影视剧里还能看到,有兴趣的可以留意,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
“不同省份的呼噜声”简直是神来之笔。呼噜声是分不出哪个省份的,意思是说全国各地的人都有,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让人一看忍不住就想笑。
一句话就把清晨的火车厢描写得准确传神,这种语言生动有趣,让人过目不忘。
去掉声音,看效果如何:
当时我坐在一辆绿皮火车里,天色微亮,周遭的乘客睡得正香。
意思也写清楚了,意境和趣味性却差了许多,平平无奇,这就是高手与菜鸟的区别。有声音的画面是动态的,仿佛在看电影;没声音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像按了暂停键。
环境描写越真实,别人就越愿意相信你的故事是真的,越容易被打动。以后我们描写环境时,要多想一想,除了眼睛看到的画面,耳朵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有的话,写下来,你的作文就有声有色了。
看下面的句子,是不是很美?
一分一秒,数着水流的潺潺声,感受着来自耳畔的风鸣,听到花轻轻地绽开了,那些看似漫长的时光便在不知不觉中流去。
这段话连续描写了三种声音:水流的声音、风吹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当然,花开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这里也是夸张,为了表达一种优美的意境。
我还看过这样的句子:“我听到阳光落在地上的声音”,原理相同。
怎么描写声音?
送你一句话:万事皆有工具。
意思是说,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你也可以理解成一物降一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任何事情,先要找对工具和方法。钉钉子要用锤子,喝汤就得用勺子,拿错了工具,简单的事情也会变成大麻烦,比如拿筷子喝汤。
描写声音的专用工具,就是象声词。
象声词,又叫拟声词,就是模仿声音的词语。如:噼里啪啦、乒乒乓乓、稀里哗啦、叽叽喳喳、吱呀一声、扑通一下、咔嚓、滋啦……
默读这些词,你脑子里多半已联想到各种场景了。
吱呀一声,门开了。
扑通一下,有人掉到坑里去了!
滋啦一下,坏了,裤子破了!
声音就是这么神奇。
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有声音的,只是写作时常常被忽视了。假如你走到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到,那是很恐怖的事情,就像看恐怖片一样。
有兴趣的可以做个练习:想象你在海边、飞机上、菜市场、教室里、放学路上、超市,早晨走进校园等,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会想起哪些象声词?写下来。
示例:
豆大的雨点打了下来,这场始料不及的大雨搞得我措手不及,还好旁边有个超市,我赶紧跑到屋檐下去躲雨。
点评:这段话写的是躲雨的场景,交待很清楚,没毛病。但我们知道,下大雨是有声音的。
加上声音的效果:
“轰隆隆……轰隆隆……”天空像被炸开似的,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这场始料不及的大雨搞得我措手不及,还好旁边有个超市,我赶紧跑到屋檐下去躲雨。
点评:加上声音后,气氛更紧张了,仿佛雨大了很多,画面感也出来了。
示例:
“咔嚓”,伴着照相机的声音,我和这位老人的笑脸永久保留在这张照片里,要问为什么呢?要从放学后说起。
点评:这是一篇作文的开头,运用的是倒叙开头。咔嚓声就像说书人手里的惊堂木,一下就唤起读者的注意,告诉你好戏马上开场了。
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就叫《放学后》,悬疑推理小说,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跑题了,书归正传。
关掉声音就是这样的:
我和这位老人的笑脸永久保留在这张照片里,要问为什么呢?要从放学后说起。
点评:没有声音,也没有画面感,平淡了许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总结:描写环境不要漏掉声音,写好声音的技巧,就是用好象声词。
告诉你一个秘密:恐怖片很大程度上是靠声音来营造恐怖气氛的,一惊一乍,把人吓得半死。关掉声音,就没那么恐怖了。
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