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过韦东奕吧:别让流量成为天才的枷锁

6 月 4 日,韦东奕在抖音开通账号,一条仅 4 秒的自我介绍视频 ——“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在发布后仅 3 小时,粉丝数突破百万。截至 6 月 9 日,粉丝数已突破 2310 万大关 。这样的涨粉速度,打破了抖音平台的多项纪录,甚至超过了许多娱乐圈顶流明星的吸粉效率。

正逢高考期间,他的评论区瞬间变成 “高考许愿池”,数十万考生和家长涌入留言:“接儿子高考数学 140+”“求韦神附体考上北大”“考的都会,蒙的都对” 。点赞量超 1209 万,评论超 123 万条,互动率更是远超娱乐博主。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 “韦东奕严选” 的账号在几天内积累了十几万粉丝,并在高考期间公然销售标价 9.9 元的 “高考幸运绳” 。天眼查信息显示,“韦神” 商标已被多方申请注册,涉及教育娱乐、科技等领域,部分商标已注册成功。

种种迹象表明,韦东奕已然成为流量时代的 “超级符号”,被各方势力竞相追逐、利用 。

然而,我们并不想看到这样一场流量神话!

很多人都看到了韦神并不自在的神情,看到他的牙齿掉了,看到他的身体也很瘦弱。这些都让很多关心韦东奕的人不免担心,他开通账号真的是自己愿意的吗,他目前的身体状况真的没问题吗?

像他这样的天才更应该远离大众的视野,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他明明不适合面对镜头,而一些媒体却要热衷渲染他的一些所谓“低能”的标签,来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让更多人过多地关注他,甚至去接他。

什么 “韦神只吃馒头”“不会用手机支付”“社交障碍” 等人设,这些都能被资本或商家嗅到商机,无孔不入地推出各种周边产品。从 “揭秘韦神早餐食谱” 到 “模仿韦神解题姿势”,甚至衍生出 “韦神同款馒头”“韦神数学训练营” 等等,不断榨干他的利益,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

北大同事透露,韦东奕能独立完成采购、就医等日常事务,只是习惯极简生活。他常年拎矿泉水瓶,是因实验室直饮水不便;吃馒头配咸菜,是因食堂快餐油腻影响思考。这种 “反消费主义” 的生活方式,被曲解为 “生存无能”。

日常生活中的他也并不是 “孤僻”。他只是更擅长用数学语言交流。在学术讨论中,他会主动向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在国际会议上能用英语清晰阐述研究成果。他的 “社交距离”,是对无效社交的过滤,而非能力缺失。

一些媒体或公众号会刻意剪辑,追求 “天才 = 生活废柴” 的反差叙事,本质是为迎合大众对 “异类” 的猎奇心理,从中获利!


谁能真正守护 “数学赤子”?

出身教师家庭的韦东奕,父亲早逝、母亲患病。他的成长过程不易,让他过早学会独立。他是数学天才,他的生活能力有一些不足,但这些这绝不意味着他 “需要被围观拯救”。

然而他的堂哥注册自媒体账号,以 “家人” 名义发布韦东奕旧照,声称 “防止谣言”,却又在评论区引导粉丝关注付费课程。这种打着 “保护” 旗号的流量收割,与资本何异?

校方曾因担心他被打扰,限制媒体采访,但近年默许部分官方账号发布其日常。值得欣慰的是,数学系已为他配备生活助理,协助处理行政事务,让他回归科研重心。

我们需要怎样的 “天才叙事”?

公众对 “非常规天才” 的消费逻辑从未改变,人们喜欢用放大镜捕捉 “缺陷”,用同情心包装 “奇观”,却从未真正理解独立的个体。

韦东奕的 “特殊”,是极致专注,而非 “病态”。

他接受采访时说:“数学是我的乐趣,其他事简单就好。” 这是天才对生活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困境。正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现代人为何不能容忍有人不为流量折腰?

不要再消费韦东奕了,让天才回归 “人” 的维度吧!

当我们在评论区刷 “韦神保佑” 时,可曾想过:他更需要的是专业的牙医,而非流量的朝拜;是安静的研究室,而非直播间的喧嚣。

我们应该抵制 “韦神同款”“天才人设” 的商业炒作,让学术纯粹性远离资本污染。

他的价值不在于满足大众的心理投射,而在于解出人类未解的数学题。与其消费他的 “特殊”,不如关注他的论文 —— 那才是真正的天才密码。


请记住:天才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放过韦东奕,不是冷漠,而是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有些灵魂需要在远离聚光灯的角落,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