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嚷嚷着要辞职,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要追寻诗和远方。
世界那么大,想要去看看。
却从没想过,在做不好这份工作的同时,很可能你也做不好下一份工作。
城市里,你能找到的工作大同小异。不外乎是持着自己拥有的这个职能身份在不同的行业和公司之间探索。
例如,原本你在一家打车软件做程序员,跳槽之后,到了一家电商网站做程序员。
原本在一家时尚公司做新媒体运营,下一次你也许是跳槽到广告公司继续做新媒体运营。
不断的跳槽之后,你收获了各种零散的技能,和零碎的行业知识。
你懂得PS,但并不精通,能写写软文,但是内容不够深入,你运营的公众号排版看起来还不错,但也并没有什么特色。
毕业好几年了,你口口声声说找不到自己的激情所在,所以终日浑浑噩噩。你看到身边的人开始在自己的行业里面小有名气,然后感叹他一定是遇到了好公司、好时机。
小Z在一家公司做客服。
毕业至今五年,第一份工作是银行客服。这是一家港资银行,一开始的起薪比班里的同学都略高,尽管压力大,每周都要加班那,她内心还是沾沾自喜。但银行嘛,想要获得晋升除了靠背景,就是熬资历。她看到主管、经理都是将近四十的人,每天按时打卡上下班,突然萌生了:不想十年之后自己也这样过下去的念头。于是毅然决然提出辞职。
谁知道,从银行出来,才发现自己除了客服,对其他的工作一无所知。 打开招聘网站,从文员看到销售,没有一样可以和自己能做的事情契合。投出去的简历,也是石沉大海居多。
在家赋闲5个月之后,爸爸给她介绍了一份国企前台的工作。每天要比行政主管提前半个小时到公司开门做准备,领导开会还要负责准备茶水。不出两个月,又是辞职收场。
后来的工作经历也是磕磕碰碰。在电子公司做客服,工作了8个月,感到自己晋升无望,和经理吵了一架于是离职。后来到了一家创业公司,对方看到她的工作年限,给了她客服主管的职位,尽管薪水并没有大幅度的上调,但能够成为小领导还是让她有了沾沾自喜的资本,工作虽然繁重倒也不再有怨言。却不曾想到半年后,公司资金链断裂,大幅度裁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客服部门。
除了客服,她再也没有积累到任何的工作经验,但她却认为自己已经毕业了4、5年,怎么着都不应该还是一个初级的职员。
最近见面,听说她还是在做客服。工资也就是不到6千元的样子。一聊到工作就牢骚满腹,正计划着和朋友创业。当我问她想要做哪一类型的项目时,她却只说了最近比较火的好像是餐饮还是鲜花。
这几年,很多已经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一定成就的人,会对小白大肆宣传: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你才会满怀激情。追随你的激情所在,你才会功成名就。
但很多小白却没有思考过,这些人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坚持了多少年,才有资格说一句热爱。
正如村上春树对于跑步和写作。
写长篇小说时,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不用闹钟,因为生物钟自带闹铃属性,到点了就从床上弹起。泡咖啡,吃点心,不刷脸书、不剪指甲、不补回笼觉也不思考人生,立即开始工作。
写多久?五六个小时,到上午十点为止。写多少字?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换算成村上用的电脑就是两屏半。
“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于是,他开始跑步,而这一跑,跑了三十多年。
但他也会懈怠,也想要犯懒,而这个时候他就会问自己:“你大体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工作,既不需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也不需出席无聊的会议。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儿么?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么,有什么大不了的?”
村上春树的收入是多少,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但据说,仅《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韩国曾经有一家中小出版社提出支付一亿日元的版税都没有成功将这本书的版权拿下,可见村上的版税收入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大概是最不需要去坚持也最不需要去努力,但他却始终如一日得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们呢?
偶尔想做一件事情可以叫做喜欢,经常去做意见事情姑且算热爱。能用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敢称之为“某某家"。
无戒365-日更训练 Da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