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节日放假的缘故,周六仍要上班。小李照常一早来到公司上班。当小李刚坐下,正准备打开电脑,小黄脸色阴沉带着点杀气的语气对小李说:“我有点事想找你谈谈”。小李说:“好呀,什么事?”小黄说:“我每次给你发微信说工作的事情,为什么你总是不回呢?”小李说:“不好意思,实在是群太多了,而且重要的群置顶了,所以没有留意到你的微信。有时候工作忙起来,也会屏蔽微信,以便无打扰的工作。”小黄:“你知道吗?这次工作进度排在所有人的最后一名,导致我们都受到批评了,如果你能及时处理一些事情,情况就不会是这样子的。”小李:听你这么说,这次工作延迟的责任都是因为我造成的?我感到很不舒服!有些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只发微信沟通呢?打电话,邮件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小黄:“我也很不舒服!”小黄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拍。沟通对话的模式进入了僵局。我们通常都希望能好好说话,尤其是合作紧密的伙伴,没有人愿意去造成这种沟通不畅的结果。我想大家也可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呢?怎么说,对方才愿意听呢?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这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建立起良性沟通的氛围。
区分观察和评论: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
小黄说:“我每次给你发微信说工作的事情,为什么你总是不回呢?
“每次”、“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语表达的是评论,而且还带有些以偏概全。
小黄应该这么说:
我周二和周五给你发微信说工作的事情,为什么你没有回?
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对方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
区分感受和想法:能够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
小李:听你这么说,这次工作延迟的责任都是因为我造成的?我感到很不舒服!
感受通常是描述心情的形容词。不舒服包含的情绪很多,可能是愤怒、生气、不快等,可以用更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在这里,使用“生气”可能更适当。
如果像小李那样表达,意味着不舒服的原因来源于小黄的那番表述,对方听了可能也会不高兴,并进行反驳,人们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本能,这属于外在的感受,我们不建议这样表达。
内在感受:情绪来自自己的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而并不是源于外在,我们要表达体会自己的内心需求之后的内在的感受。
小李的内在感受是什么呢?当听到小黄说:“工作延迟的责任是他的原因。”小李内心在想:“我也希望工作能尽快完成,这件事没有完成,双方都有原因,单独由自己来承担确实不妥,本能的产生维护自尊的需求”。维护自己的自尊的感受,用一个更适当的情绪词语描述应该是“委屈”而不是“生气”,这属于向内感受,攻击性大为减弱,是我们建议的表达方式。
小李应该这么说:
听你这么说,我感受很委屈,我也不希望工作进度延迟,尤其是排在最后一名?
需要: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自由、相互依存等)——是否得到满足
需要就是自己的内心需求,来自于自己内心,而不在于外在。我们要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在对话中双方都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他们内心都清楚这个需要,只是被情绪所掩盖。他们的需要是“保证工作上的良好的沟通,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小黄可以这么说:
我希望和你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的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你觉得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会更快捷,更有效呢?
小李回应:
是的,一个好的沟通方式能让我们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请求: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小李提出了请求:
有些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只发微信沟通呢?打电话,邮件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
但不是出于由衷的关心,是一种要求,而是带有指责性质。
使用“语言柔顺剂”:
您/你看......这样可以吗?
小李可以这么说:
你看这样可以吗?你在发微信之前,我们先进行电话沟通,然后你在微信或邮件中把重要的信息再发给我,这样我就会准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了。
非暴力沟通四步沟通法是一个非常棒的良性沟通技巧,光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请求和要求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的运用好这个技巧,让我们一起拆为已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