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倾听到底有多难?
连我自己在内,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都不算是一个好的聆听者,他们都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忍不住的打断别人,而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
我有两个朋友,刚好两个极端,一个朋友比较善于聆听,一个非常善于插话,尤其是强行打断别人正在说的话,很显然,我特别愿意也喜欢和第一个朋友聊天,很轻松,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有意识的聆听别人,因为我感受过了被倾听的美妙感觉。
但第二个朋友,我就很不乐意跟她聊天,为什么?
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次我有重要事情要向这位朋友询问,于是主动打电话给她,刚一接通,我刚开场寒暄,没说几句话,正准备切入正题,很莫名其妙,她仿佛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能听她说话的人,开始滔滔不绝说起她的家长里短,她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利,中间好几次我想打断她的话,说回正题,都被她强行拽回,她还很不耐烦的说:你先听我说完!
我无语。一般这种时刻她会起码说上十几分钟,完全不顾电话那头的我有重要事情要问,根本无心听她唠叨这么多废话。
往往到最后,她想说的都说完了,没话了,才想起来我有事要问她,才来一句:哎,你刚才问我什么来着?
每当这个时候,我真是气的吐出一口老血,一点想说的兴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我不太愿意和这个朋友联系,感觉很累,不是我不愿意做倾听者,而是这种任何情况下都只顾得倾诉,不会聆听的人,总归是招人厌的。
02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是一个长年从事专业心理分析和治疗工作,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聆听者。这点他的朋友村上春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1994年的春天,在普林斯顿两人第一次见面,河合隼雄那黯淡无神,深不见底的眼睛给村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仿佛那双眼睛就能一眼看见你的心底,在两人的整个会面过程中,河合先生几乎没有主动开口,只是静静的听村上一个人说,也会有一搭没一搭地附和,同时眼眸深处在思索着什么,他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仿佛刻意让自己的想法消失,安然做一个聆听者。
但第二天再见面时,河合隼雄就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仅满脸笑意,积极回应,尽兴处甚至侃侃而谈,眉飞色舞还“连珠炮似的说着笑话,表情也陡然变得明朗起来。”就连眼睛也变得和村上前一天见到的不一样了,“宛如孩子的眼睛般明亮,清澈见底。”
是什么让一个人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如此惊人的转变?村上春树后来才恍然大悟,第一次河合先生那双“黯然无神”的眼睛,其实是因为在太过集中心力地听自己发言,有意保持倾听者抽离的状态,才“深不见底”。而眼前这位快活先生,才刚刚展露他最本真自然的样子,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所以就连简单的聊天,都表现得非常生动有趣。
03
大多数时候,作为一个聆听者,不打断,不追问,只是一丝不苟专注地听,让讲话的人能够完整表达,还能在恰当的时候很好的说出“是啊”,这对于被倾听者,能起到很大的心理治疗的作用。
心理学家李松蔚在知乎上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病房里。
病人攥着你的手:「我快死了,他们都不肯告诉我,可我知道我这个病治不好。」
你忍不住想说:「您别多想了,没那回事。」
可是你不能说这句话,否则他只好一声叹息,把剩下的话咽回肚里。
病人使劲睁着混浊的眼睛,看你:「这个病治不好,你知道的,对吧?」
你忍不住想说:「不会啊!您就安心养病吧,我们还等着陪您出去玩呢。」
可是你不能说这句话,否则他只好一声叹息,把剩下的话咽回肚里。
你心里在搜肠刮肚地,想替他证明这件事还有希望:「有这样的例子吗?即便这种情况也还可以有救?就算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好……不要悲观了,振作起来呀。」
可是所有安慰他的话,都没有安静地坐在那里,让他讲,对他有帮助。
——但是安静地坐在那里,让他讲,倾听他对生命如此深重无力的绝望,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情。他无力反抗,你也不反抗,你们共同承受着生活的绝望。
这个时代,学会表达自己已经成为一门进入社会的必修课,但学会聆听没人教,也许我们现在更擅长的是如何在各种场合完美的表达自己,我们总是说的太多,却学不会在适当的场合闭嘴,静静聆听。其实,表达和聆听同样重要,甚至聆听更重要,沉默是金。
04
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助理教授保罗·萨科博士近日总结出好的倾听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看看你具备了几条?
1.善解人意。有效倾听需要理解倾诉者当下所处的艰难处境,让他感受到诚意,促进建立心灵联系。
2.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即使是最好的倾听者,也只能部分回应。尽力理解他,别纠结超出能力的事情。
3.心态开放。好的倾听者不会刻意避免批评,而会主动提出建设性建议。
4.提出关键问题。积极倾听并不完全凭借耳朵,还要在适当时机提出关键问题,加深理解。
5.能控制坏情绪。倾听中难免受到对方负面情绪影响,好的倾听者能及时控制情绪,把握核心问题。
世界已经足够喧闹,过分聒噪,每个人都在肆意表达,所以学会表达不稀奇,但学会聆听却最难得,也最具有抚慰人心的功效。
真的,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