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被孩子一句“虽然我听懂了,但我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到”深深触动。(这个故事的全部细节与心境,我都记录在了上一篇《我承认,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护不住此刻的脆弱》里。)
这声稚嫩的回答,像一束温柔的光,让我蓦然照见了心中那个同样的困惑,也开启了我对“练习区”的思考。今天,就想和你聊聊这片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野,以及一个陪我慢慢走过这里的“小步练习法”。
理论解释:为什么“知道”容易,“做到”难?
我后来在学习和思考中明白,这背后涉及一个关键概念。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我们的“自我概念”(我认为自己是谁)和“真实体验”(我实际的行为感受)之间经常冲突。当我们学了新道理,这个“理想的自我”就升级了,但那个“真实的自我”还停留在旧有模式里。
我是怎么理解这个现象的:这就像新手学车。教练把油门、刹车、离合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这是“知道”),可你一上车,还是熄火了。不是你笨,而是你的手脚协调性、路况判断力(你的“驾驶系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从“刻意操作”变成“下意识反应”。从懂一个道理到活出这个道理,中间差的就是这段“练习里程”。
这不仅仅发生在情绪管理上:
你知道熬夜不好,但夜晚属于自己的时间太珍贵,你就是做不到早早放下手机。
你知道项目汇报要自信,但一站上台,那个“我不够好”的念头就是会让你做不到挥洒自如。看,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数个场景里,体验着这种分裂。
方法论:搭建你的“练习区”三步法
明白了原理,指责就变成了理解。接下来,我参考了“接纳承诺疗法(ACT)”和“成长型思维”的一些理念,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搭建“练习区”的小方法。
第一步:觉察与命名——“看,我又在‘练习区’了”
当“懂了但做不到”的时刻再次发生,第一反应不是批判,而是像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样,轻轻地把它指出来。
我是怎么做的:当我又一次在冲突中说了伤人的话,事后我会在心里,或者对信任的朋友说:
“看,我刚才又进入‘非暴力沟通练习区’了。刚才那个弯道有点急,‘情绪方向盘’一下子没握稳。”
关键: 用“练习区”这个中性词代替“我又失败了”的批判。这能瞬间把我们从“审判席”拉到“教练席”,从“我是一个失败者”转变为“我是一个正在练习的人”。
第二步:复盘与欣赏——“这次练习,我收获了什么?”
在情绪平复后,带着好奇心回顾这次“练习”。
请试着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欣赏性提问: 和以前完全被情绪淹没相比,这次有没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只是事后意识到了,也比浑然不觉要好。)
探索性提问: 是什么绊倒了我?是哪个具体的念头(比如“他必须听我的!”)或哪种强烈的身体感受(比如胃部紧绷)让我失去了平衡?
我的亲身示范:
事件:和先生因家务分工争吵。欣赏:虽然还是吵了,但我在过程中有那么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在用指责的语气,这就是进步!探索:绊倒我的,是那个“他为什么总是看不见我的辛苦?”的念头,它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我的委屈。
第三步:设定微型目标——“下次练习,我只专注一个小动作”
不要指望下次就能完美发挥。只为下一次“练习”设定一个极小的、可执行的目标。
我是怎么做的:基于上面的复盘,我的微型目标不是“下次要全程心平气和”,那太宏大了。我的目标是:
“下次感觉委屈要爆发时,我的小目标是:先深呼吸一次,再把‘你’字开头的话,换成‘我感到…’开头。哪怕只说出一句‘我感到有点累’,就算成功。”看,这个目标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每完成一次,都是一次成功的“转弯”。
结尾与温馨提示
这个“练习区”思维,没有让我立刻变成一个完美的、从不失态的人。但它彻底拿掉了我脖子上那根“你应该做到”的隐形枷锁。
现在,每一次的“失败”不再是打击,而是变成了我地图上一个个清晰的坐标,告诉我:看,这里还需要练习。 我们对待自己,终于可以像对待那个清晨的孩子一样,温柔而坚定地说:
“我看到了,你听懂了。做不到,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最后,依然是苏合香语的郑重叮嘱】这个方法源于我个人的阅读与实践,它是我送给自己的一份善意,也希望能温暖到你。但它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你感到内心的风暴过于剧烈,独自应对非常艰难,请务必寻求专业顾问的帮助。陪伴你探索,是我的荣幸;而深度的疗愈,需要更专业的支持。
希望这个“练习区”,能成为你自我成长路上一个安心、温暖的歇脚点。
想邀请你聊一聊:在那些“知道却做不到”的时刻,你通常是如何安抚自己的?有没有一句对自己说的、特别有用的话?或者一个能让你瞬间平静下来的小动作?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独家安心秘诀”吧。也许,你的那句话,正好能成为照亮另一个人的光。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练习区里,结伴前行。
本文是「苏合香语」《我承认,我成长》系列的一篇。我的公众号专注于自我疗愈与心智成长,提供《我承认,我成长》深度专栏与四大内容板块。欢迎搜索关注,开启一段温暖的清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