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职妈妈,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多一些,所以快乐的、不快乐的甚至犯错误的瞬间也会被留心着。
但对于犯错误,我们更多是转为幽默的方式处理掉,而不是认为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以避免批评指责给孩子和自己带来负罪的内疚感、羞辱心以及勇气的挫败,慢慢发现犯错误的时候也在减少。
这里分享一些我和孩子生活中犯的几个错误:
有一次我给孩子倒水喝,我也没想到烧好一会的开水还有一点热,孩子也是习惯性地信任妈妈吧,拿过水杯就喝了,结果烫到了舌头,不断地咋舌“妈妈干嘛、妈妈干嘛”。因为也不是特别的烫,而孩子咋舌、诧异的眼神、责备的语调让我们又觉得很好笑。
“看来妈妈犯了个错误,对不起宝贝,让妈妈看看吹一吹是不是好一些?”(态度要端正)
“妈妈忘记了。”--孩子很快就能原谅我们大人。
还有次孩子玩玩具兴奋了,自导自演地把玩具扔地满屋子都是,而后直接跑开出去玩了。
当我看到这样的场景第一反应是:要收拾脏乱很麻烦、这孩子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看来又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满满的抱怨和要求,只是想控制秩序感、让自己省事?)
孩子回来后,我指指房间,说了关键字:玩具。
“宝宝忘记了。”悻悻地自己承认“错误”,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放轻松,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获得了反思,孩子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我觉察和情商力。
再比如看电视时候,脚没忍住踢到了茶几,刚好把吃水果的盘子打翻在地、碎了。爸爸下意识责备,“看你干的好事。”我“嘘”了一下,示意不要声张,想看看孩子如何反应,在我看来,那个场景也算是吓到他了。果然,“哇”地哭了,“宝宝闯祸了,宝宝错了。”
“噢,妈妈注意到了,看起来宝宝犯了个错误,但宝宝不是错误。想想看我们怎么处理比较好呢?” 按照我的养教孩子的观点,不会把事物的完好无损看的比孩子还要重要。所以传递给孩子的,他的感受很快会转移到关注解决问题,所以抢在爸爸前面拿来扫帚打扫。
对于错误的认识和感觉,绘本《犯错误没关系》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牛奶洒了,拿块抹布可以擦干净;
走错方向了,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跌倒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再爬起来;
穿了不一样的袜子,别人或许也想尝试一下。。。。
对待错误,只要我们有个积极的心态:啊哦,我犯了个错误,我不是个错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哦耶!
这篇内容来自一次关于“犯错误”主题的小作业摘选,只是从自己家庭的小例子角度做了分享,希望简短的内容能带给一些父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