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2017年前后,当时读完之后感触挺深的,于是又紧接着买了同一个作者的另一本书《高频交易员》,很快也读完了,然后就都放着了。两年多过去,我发现自己对这两本书的记忆,仅剩下对名字的理解,其他的竟然已经毫无印象。这几天搬宿舍,把《大空头》翻出来又读了一遍,我觉得有必要趁着热乎劲写一写自己都读到了一些什么。
我对金融并不算太了解,而本书的背景07年前后,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对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来说,隔了十三年彷佛是隔了一个世纪了,但大家对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依旧印象深刻,毕竟它是已经发生了的经济危机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美国次贷危机改变了历史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下一次经济危机是在明天还是某一天谁也说不清楚。不妨跟着《大空头》作者的笔触,试着从做空者的视角去了解去接近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本来面目。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者违约所致,而实际的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得多。因为如果仅仅是借款者不能还款,绝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首先借款人向银行借贷,可能用于消费、上学或者购买房屋等等,银行把钱出去之后,另一方面将与借款人的借款合约打包成债券,通过投资银行或者其他第三方投资机构将债券在公开市场上销售、流通。当然在上市流通之前,会有评级机构比如穆迪和标准普尔对这些债券进行评级,从3A到3B由高到低一共6个等级,等级越高风险越小,等级越低风险越高。这个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借款、借款被打包成债券、债券评级、债券销售。由于2000年以后2008年以前,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极大的刺激了普通人的消费信心,超前消费意识空前的发展,债券行业也飞速发展,在这期间,银行、评级机构和投资机构以此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来,不至于引爆危机,但人的贪婪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银行为了多赚钱,将钱借给了根本无法还得起钱的人,而银行并不会因此而承担风险,因为可以打包成债券卖出去;而评级机构为了赚钱将原本是次级的债券包评成优级;投资机构则更加不管不顾,根本不会向客户说明产品的真正真相,它只想把东西卖出去,客户买了以优级债券的成本买了次级垃圾债券,自以为买入的是毫无风险的优级债券,实际上买入的是定时炸弹。
美国的债券市场是一个以万亿来计算的市场,并不是所有的债券都会同时违约,但其中有一个大头是住房抵押债券。房地产经济人为了把房子卖出去,银行为了赚钱,甚至忽悠很多年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可以说的上是美国穷人的普通人买了多套房产,其套路是以极低的首付款和较低的引诱利息(前2年利息低,之后利息高,而且前2年只用还利息等等)买入第一套房,第一套房到手之后立刻抵押,换来的钱买第二套房以此类推,普通人愿意这样买房的动力和前提是房价会一直上涨。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极度膨胀住房抵押债券市场,而维持它的唯一动力是房价一直上涨,当房价一旦停止上涨,供房者就会停止供房,则住房抵押债券市场的泡沫则会应声而破,而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崩溃后也会引发其他债券的违约,一个人如果还不起他的住房贷款了自然也没有钱去还他的车贷、消费贷等等。而这个时候迎接冲击波的是购买了这些债券的人,但它们的损失是可预见的且是有限度的,大不了亏完去嘛对不对。但市场不是这么简单的。
美国的金融市场 是一个非常完善的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就是其中的一种。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常常被用于对冲风险,有一些在投资银行购买了债券的投资人也会同时为这些债券购买一些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相当于是保险,每年交一定比例的保费来对冲风险,如果债券得不到兑付,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就会兑付以赔偿投资人的损失。一开始购买资产抵押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的产品都是买了债券的人,而且是极少数的人才会购买,这个市场并不大,没有多少人会去参与和关注。直到一些聪明的做空者发现了资产抵押债券市场的漏洞,他们的规模并不大,有的仅管理着几千万的资产,多的也不过几个亿。债券的做空者第一人是迈克尔.巴里,他不断的向投资银行打电话和发邮件要求做空债券,但一开始投资银行并不想搭理他,因为他们并没有这项业务更没有相应的业务员——从没有人真正打算过做空过美国债市,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投资银行最终还是为他找到了对家,是的对家,做空就是赌博,空头的对家是多头是相信美国的债券永远不会违约的人,促成了第一笔交易后,很快就有了第二笔第三笔以及更多。巴里以极低的价格为一些经过他专门筛选的债券买了保险,他赌这些债券在30年内或者很多年内会出现违约,只要这些债券出现实质性的违约,他就能得到和债券的票面价值相当的钱,而他付出的代价是每年支付债券票面金额0.2%-2%的保费(不同级别的债券保费不同,级别越低保费越高),比如价值为1亿美元A级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每年的保费只不过是20万美元,1亿美元B级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是200万美元,巴里相信这些债券会在最短2年内就发生违约,而他的对家则认为根本不可能发生债券违约,卖出去得到的都是利润。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站在了赌桌的对面,结局几乎是必然的。巴里是做空的第一人,但他并不是引爆资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市场的人,真正引爆这个市场的是如格雷格.李普曼这样的聪明的业务员,他是做空者和做多者的中间商,为两者穿针引线,他将债券做空业务介绍给了更多的聪明人,把资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市场做向繁荣。如果说债券市场的规模是固定的,那么债券违约掉期产品市场理论上来说则可以是无限大的,因为投资银行可以把同一个债券打包进无数个债券组合里形成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卖给无数的人——只要有人愿意买。资本逐利的本质导致杠杆被不断的放大,当债券真的违约,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被兑付时,空头的对家们,会付出很惨例的代价。
当危机结束,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是空头导致了这次危机吗?有一句老话,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相信在这场危机中空头们绝不是无辜的,但也并不是他们导致了这场危机,所有参与的人都不无辜,但真实的罪魁祸首是发放次贷的银行、不称职的评级机构、贪婪的投行和不负责任的基金管理人(购买债券者)以及监管的失效,最最主要的就是监管的失效,因为人都是趋利的,当监管没有了威慑力时趋利的人则更有可能为了利益铤而走险,更何况在《大空头》中一些明明是犯了罪一般的人却赚了最多的钱过得最安然,我相信事实也如此,他们踩的是一条灰色的线,毕竟真正掌握局势的人才更应该负责,如果他不负责别人也就更不需要了,最终为危机买单的是全美国的纳税人,果然拿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是效率最低的。
美国是一个有着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国家,但越是发达的体系则越是复杂,越是复杂的体系则越可能隐藏着一些让人难以察觉的危机,专家们说这轮危机的根源是始于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高流动性和资产保护价格政策,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始于人性的贪婪,而人性总是贪婪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07年的危机对美国而言已恍如隔世,但作为后进者的我们还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他们走过的路我们要怎么走才能不重蹈覆辙呢,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面的文字写于2020年5月底,现在是2023年6月,我又一次面临搬家,之前买的书太多了,我决定将一些不常可看的书处理掉。翻捡书架时我又一次看到了《大空头》这本书,对它的记忆依然只剩下了标题,不过这回却没有兴致再读一遍了,好在我写了这篇读后感,帮助我回忆书的内容。我决定将书处理掉,同时也将这篇读后感发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