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到最后都是为了用。
小的时候,不懂得每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想过大学,也没有想过未来。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目标的人,能知道自己是想要什么的人,那么,你学习会更有主动性,更有目的性。
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类别:认知、情感、技能,而这三个类别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细分为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而对于巩固自己所学知识,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别人讲解,把自己的所学,讲给别人听,让别人来理解你所说的,通过给别人讲解,再次地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给别人讲解,自己会更加深度的去学习,去了解。
美国学者爱德格·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这个理论将我们记忆学习分为六个等级,效率从低到高分别是: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我们大多时候,都停留在听讲阶段,或者会去讨论一些话题,但是,最后的实践结果如何,是否全部消化,有没有把所学很好地理解,形成自己的东西,再教授给他人?才是我们最需要去做的,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讲阶段。
萧伯纳曾经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
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单纯的加和,体系的构建,也不是1+1=2,就像我们小时候咿呀学语,通过不断尝试,突然学会了说话。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这样的规律,它会在我们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突变,进而自发形成完善的体系。当自己的知识输入量和状态量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甚至可以自发形成,产生输出量。
我们在学习了知识以后,要学会主动关联相似的知识,不要学习了新的知识,忘记了旧的知识,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我们需要高效巩固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去做总结,去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实践,当你不使用的时候,慢慢地,就会遗忘,因此,笔记需要定时定量地去回顾,好看的、经典的、对你最为触动的书籍,要经常翻阅,时常回顾,随着时间的变化,自己的经历变化,再次阅读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把这些感触都记录下来,和之前的做对比,会发现:有心境上的变化,有各种不同的变化。
我们会在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却不记得复习的内容;平时所学的分散学习,会有间隔,却在以后的回顾里,被清晰的记住。这就是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
我们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也避免不了还会有一些考试,学习的用功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要把学习真正放到你每天的生活中,不必贪多,一天学半个小时也可以,它更在于你的积累,而不是你的突击,时间会给你一个结果。
我们都在进步,互联网的使用,本质上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延伸,有了便利的基建,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延长我们的知识深度,而不是永远只停留于表面,进行思维的提升。
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到一点就运用一点,把它真正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悬于空中,飘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