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该看这本书,尤其是现在,刚刚从抑郁的情绪里挣扎着出来的时候。
可我还是忍不住下了电子书,半夜躲在被窝里看《大裂》。读它是因为陆陆续续总是会看到关于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文章,前日读了一个绘本《你跑错书啦》里面又有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难道大象都喜欢席地而坐么?
类似《大裂》这种风格的书虽不是我喜欢的,但却是我无法拒绝的。这是一本颓废,有伤害性的书,不敢读却又很想读。
你知道么?有一种现象是嗜血魔咒。
如鲨鱼嗜血成金,逐血而去。如飞蛾扑火,逐光而逝。如抑郁症患者挥之不去的对死的纠缠,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快乐的能力,该多绝望。不是没有快乐的理由,就是无来由地沉沦,一直下坠。
努力地让自己快乐起来,用音乐,用色彩,用运动,都无济于事,可以在人前谈笑风生,却始终无法快乐地面对自己。
谁都可以欺骗,唯独无法欺骗自己。
就如同那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那样努力,那样不知疲倦。可是石头总归还是滚下山来,如此反反复复,如此日复一日。这个希腊神话里的悲情人物,尽管他足智多谋,尽管他身强力壮,也逃不出那种回旋的绝望。
这正是胡迁在《大象席地而坐》中想传达出来的绝望,每日重复同一个动作,走同样的路,无望又无助。
是的,我和你一样,也是看到《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了,又知道导演因这部电影自缢身亡,才知道有一个叫胡波(笔名胡迁)的人。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就改编自这本书《大裂》,选了其中几个故事结合起来,追逐一个共同目的:到达一个井然有序的平和世界。
《大裂》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子,共15个小故事,独立的小故事,风格相近。
《大裂》的封面我很喜欢,黑沉沉地,闷闷地炸裂。引用了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歌词: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一个灵魂歌手的惊世骇俗之语,他的歌与诗看似平淡质朴却非常耐人寻味,那是一个自怜,愤世,犬儒的,不快乐的老男人,一个总在深思的老灵魂,一个总在孤独爱恋的老男生。我并不喜欢他,却总是被他吸引,就像在读《大裂》的感觉,我不喜欢却无法拒绝。
前言引用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中的一段关于前路选择之难。又是一个惯用意识流、超现实、荒诞不经驾驭文字的伟大作家,又一个沉郁且支离破碎灵魂在歌唱。苏珊・桑塔格对他评价甚高,最近总是围着这几个作家打转转,怎么绕也绕不开。
台湾女作家黄丽群为其作序“暗室明眼人”,提到胡迁的文字干净浑然天成,似有若无,分分寸寸,行若无事。这是在编织什么,一张纠心的网么?
另一个为其作序的是导演王小帅,他看到一个满腹心事且爱幻想的孩子,《大裂》契合了他的气质,深深地沮丧,深深地绝望。
随后的第一篇“一缕烟”:一个画家租住在京郊的金盏村,一个杂乱污水横流的地方,遇见另外一个画家李宁和他的女朋友,忍受着李宁殴打女友,没日没夜的争吵,可就是不分开。忍受着李宁蹩脚的滥画放在客厅里,还要忍受自己自认为的怀才不遇,不断地画同一幅画“延安欢迎您”,带着自以为是的自毁,迷失无助又无法逃离。一缕烟就是一个意象,遮盖了一些现实,雾化了一些现实,或许那才是一点点希望吧,缥缈又不确定。
李宁的一根鞋带,开篇绑了只鸡,中途又绑了他的女友,最后那根鞋带又一次去绑鸡,却忘记带了。最后一句:现在都好了!
第二篇“大象席地而坐”:“我”是一个迷茫而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渣,和朋友黎凯的妻子劈腿,黎凯接受不了当着他的面跳楼自杀,他灰溜溜逃走了,去见前女友后漫无目的地到花莲,找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只为解开一个困惑,最后偷偷爬进动物园大象的笼子里,发现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因是因为后腿被打断,猛地被大象一脚踩死了。大象无形,意识杀人,自毁人生。
第三篇“漫长地闭眼”:一个已婚男人自言自语的讲述寻找一个心仪的女人,充斥着浮华和庸俗的酒会,向生活妥协的无望。十分钟故事讲完了,似乎渡过了一生。第四篇“气枪”:两个玩气枪的男人,在荒郊野岭以为自己打死了一个女童,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发现女童并没有真正死去,但人性深层的信任危机,渐渐浮出了水面。之后的“张莫西去了沙漠”和“猎狗人”看着更累人,很不爽。
第六篇“大裂”较长:开篇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发生在学校宿舍里的群体大型殴斗,屠城一般,老广院的学生对新生们施暴,脱臼的肩膀毫无知觉,浸透着无限悲伤的阴翳眼神,以及咬掉无名指的手掌,倒下的身后血流成溪......这是一个荒郊野岭的名叫山化传播学院的学校,学生整日不思进取,没天没日的打牌。新生们开始复仇,欲还之以灭亡。所以就开始寻宝之路,他们坚信在这荒芜的校园里有一张藏宝图,藏宝图告诉他们学校中藏着黄金,届此黄金在蠕动,四年的洞穴生活,一次次的挖掘中似乎有了新的生命,挖到黄金华丽转身潇洒离开荒原,然而转身有多重,死亡就有多随意。一种金黄的欲望,一个混沌的状态,一个摇摇晃晃的镜头,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随后的“婚礼”讲了一个婚庆公司的小摄影师的内心挣扎和混乱;“鞋带”则上演了一幕一个叫田姐的女人杀死自己丈夫,等待裁决的剧目;“静寂”写尽庸俗生活里斑驳的灰尘和红色溃烂;“荒路”更是荒唐,姑且算是莫名其妙的一次旅行,我只记得里面一句“桃薇的表情悲伤得好像一头死去的大象。”胡迁肯定是偏爱的大象的吧。
第十二篇“倾泻直下”:退休数学老师乔桑重新到高考复读学校教课,为了供养在温哥华留学的儿子。可是复读学校所谓校长携款逃走了,眼看学校要解散,复读的孩子们一个个被伤害。还有一封儿子从温哥华寄回来的满是英文的信,他看不懂,那是距离的象征,远得无法到达。文中还有一片麦田,读到此处,无端地想起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我敢肯定胡迁读过这本书。
随后的“羊”是社会底层人物群像,最糟糕的学校,糟糕的一群人,一个恶念偷盗产生了,羊群碾过人性之恶,换来更加糟糕的沉沦。“约会”似乎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约会而已,我只是臆想罢了。最后一篇《玛丽悠悠》似乎有一只叫玛丽悠悠的猫如幽灵一般,她的眼睛就跟食人花一样。
胡迁说写小说是他缓解焦虑的方式 ,整本书风格倒是很一致,颓丧挣扎,他写出人心内在的风景,落地如滚珠,拈起是水银,他用力地对抗世界的灰暗。而我一直不愿意看到生活阴暗面,所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不出来,所以读《大裂》有一种撕裂的感觉,为何这个世界是这样混乱不堪,难道这就是真相么?
胡迁在写的时候应该是想笑的吧,那笑中带着自嘲和对这世界的讥讽。
读小说尚且可以,但看电影是真心不敢了,我担心我看完之后,一个月也无法走出那种浓郁的灰暗。
据说癫痫患者喜水,那是什么样的体验,诗一般地感受,水可以让她放松么?水是可以让她依赖的地方么?
去找大象的“我”,被大象踩死了,值得么?
胡迁为了电影或者为和这个世界对抗,选择自戕,值得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很好,至少比这里好。
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堂或者一片净土,在那里,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有序,那么平和。
胡迁陈述了他所见到的杂乱污秽的世界,可是内心是多少渴望拥有那份美好。
我经常会想,为什么会有天堂,为什么会有极乐净土?
因为那就是你心里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你不曾去过,但你坚信那个地方很好,比你所在的地方好。
可是人人都害怕去往那个地方,这种自寻死路的求仁得仁,或许也是好的吧!
#砍柴书院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