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中生都十分向往大学生活?因为高中生的标签就是努力学习,老师家长轮番唠叨,然后你自然而然接受了这一观念,并把这个观念的重要性与自己的未来去挂钩。我并不是反对努力学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是觉得高中生的学习太过狭隘限制,目的性太强,如果不加以改正心态,就可能会走偏的感觉。
在原先一成不变的体制内(无非是上课,吃饭,睡觉,做操的循环,如果说漏掉一环可能也只是因为要排队洗头所以没吃中午饭罢了),想要但是得不到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一定会觉得那是好的东西,归根到底就是自由。
我想要自由地恋爱,之前一直压抑内心的喜欢,只希望自己默默努力跟你填报一个志愿,高考完我要勇敢表白了。
我想要自由地旅行,于是在脑海里无限制地天南地北窜个遍儿,等着高考完一定要实现。
我想要自由地写作,我积累了那么多的素材归根到底都不是我的思想,因为我怕老师不给我高分说我太幼稚。
我想要自由地看书,高考制胜的宝典都去死吧,我要好好地选择自己爱嗅的书本,无关乎成绩与利益,只是我喜欢罢了。
我想要自由地支配自己零花钱,在月初就能花完一个月的钱,然后知道苦逼的自己还是能够自己独立的熬过去的。
我要摆脱那个自己
很努力但是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羡慕那些“聪明”的人的自己。
怀有记者情怀的我选择了貌似容易考高分的理科的自己。
因为过年时在乎亲朋好友的眼光而提前想好怎么搪塞和怼回去的话的自己。
好像我所厌恶的自己都是与那些冰冷数字挂钩的自己。
现在我不想告诉学弟学妹们这些想法有多么的单纯又脆弱,不过这样想总是没有什么错的。
从考场走出的那一刻,我丢掉的不只是书包跟脑子,还有那个在九年义务体制内压抑太久的乖小孩形象。
上千元的辅导书连一半都没做完,其实我知道当初买来只是哄骗一下自己空白的脑子和抚慰一下我焦虑的内心。撕碎扬撒的刹那,又有多少无奈,到头来,不过只是废纸罢了,对于极大多数人而言只是贱卖的价值。
还记得高考前两个星期,我崩溃了,像一个无助的小孩在十字路口被拥挤人群推搡着,漫无目的大哭只能暂时缓解郁闷,问题还是无解。我不想在这么关键时刻把负能量传给别人,也不想让别人识破之前故作潇洒的我是有多么不堪一击,所以只能忍声蒙头哭。即使不人道的学校极尽阻拦我请假回家,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告诉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坚持就好,我还是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家,因为那是我唯一能够暂时逃离这个节奏快的让我难以呼吸地方的方式。那时偶然间看到刘同的书,没有所谓的名人效应让我去嚼一些看不懂的文字,而是觉得不同年纪真的会有不同地理解与感同身受,原来迷茫是常态,如果你还继续,就不是低谷。现在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翻开我认为艰难日子里的那些稚嫩的日记,毕竟有的话说的太狠了,有些事也不想记起了。
可能现在我努力有一个很大的缘由就是为了让我以后的孩子不要在这个年纪过早地承受成熟的代价。
那些些许血腥的高考口号,那些些微晨光里奔跑的背影,那些略带讽刺夸讲的成绩排名,那些课桌上前人模糊重叠的自勉,那些家人们按耐不住的殷切期盼,一点一点细节的组成,让那时的我以为高考真的会决定我未来的走向。成熟的想象太过让人折磨,有时真想踹生活两脚。
高考之前的人生,因为目标的相似性而殊途同归,高考之后,因为志愿的选择我们仿佛要重建自己的认知。
高考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成人礼,从此学会思辨,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这段时间你肯会觉得很闲,这就是你十八年以来所期盼的自由,所以,你能抓住尾巴吗?所有美好在那时,我们却不相信,错过了才觉得后悔。
总之,高考之后,有冲动就去做吧(前提是不违背法律道德之类的底线),虽然当你意识到真正的自我时,很多人告诉你现在做也不晚,确实不晚,可是你可能会抱怨过程很慢,感情不对,然后慢慢对自己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