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化即从人体到人心。文、化合用表示与自然“神理”、外在“武功”相对的人的、内在的一种特性。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一切文化成果必然留下人的痕迹,打上人的烙印。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经过人类加工、修饰、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是文化。土不是文化,土墙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黄山的山峰、松树本来不是文化,但是被人叫做“鲫鱼背”、“迎客松”、“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后,成为旅游胜地,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属于种属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以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为特征。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以下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首先,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文、植被等,发展变化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可以察觉。而人文地理环境则有疆域、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等方面,发展变化速度比地理因素变化的速度要快,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无论何时,地理环境是在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不同于现在的地理环境,所以我们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探究其本质。
其次,我们应该探究中国文化之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这与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欧洲文明史截然不同。此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和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形态变化的藕断丝连含糊不清。
紧接着,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认识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站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物质文化、原始观念文化、以及原始社会组织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殷商到西周时,表现了一种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直到秦汉时,才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隋唐时代也被称为文化的隆盛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到了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辽夏金元,可谓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重大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沉暮与开新。一方面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一方面是西学东渐以及中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才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使得中华中国文化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文化人类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教育、艺术、史学及其优良传统、传统伦理道德等,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应结合时代背景。做好文化转型,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要根据正确的指导原则。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当然,当代中国文化不仅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关系,而且也要辩证地处理好中外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