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狐狸说仪式感就是:“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算起来2021年12月31日或者2022年1月1日并不比别的某一天多上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也必然不会比别的某一天少上几分钟乃至几秒钟。但是单位里聚了餐,喝了红色黄色的酒,彼此提前祝贺了新年,大街上也多了各种年节的装饰。心里没来由的有些喜悦,跃跃欲试的想总结下2021,畅想下2022……大家不都是这样做的么。
但是想到过段时间的工作总结还没写,果断停止了从众的步伐,然后无处投放的力比多需要找个地方存放。
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总是说“这一天也没多少也没少啥,吃的平时也吃,穿的平时也穿,没啥好过的”,听了以后心里总是有点无来由的黯淡。长大了就特别喜欢仪式感,大概也是力比多的投注吧。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与其它日子其它时刻有所不同?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我们有需要表达而未必能被满足的愿望和需要
我们的老祖宗敬天敬地敬日敬月,所以我们有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我们还敬风敬雨敬河敬海敬山敬树,所有的这些仪式都是希望通过祭拜,而收获安宁,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哪怕对象是一棵树。
蓝小的时候村子边上有两棵百年以上的大柳树,逢年过节都有干儿子干女儿去树下拜上几拜,奉上好吃好喝,系上红绸,焚上几支香,放上几串炮。
这种敬畏除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文化传递,也源于我们有期待有愿望,而我们貌似到现在看起来还是无法完全掌控我们的生活,而我们这些期待和愿望还是需要一个出口。
至少从心理上讲,当内在的愿望和需要被表达以后我们的内在就可以获得一些宁静。
尤其是这些内在的愿望和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那么一点点“过分”的愿望和需要的时候,我们内在会有有冲突和对抗。
比如我们期待2022年世界和平、无灾无难、考试的全过、炒股的全红……,是真的期待,不是嘴上说说的。但是我们理智的超我马上就会蹦出来说“你想的美,这不现实”,我们就难受了。如果超我没蹦出来,当真了,我们百分之九十九就要失望的。这种内在冲突好像确实有些矫情。
而寄情于斯就不同,我就这么想的,我告诉斯,我真的希望2022年世界和平,斯要帮我,我尽力了,不实现是斯的问题或者是斯问题的问题。理智的超我总不能因为我想了想就批评吧,理智所以美好的愿望不犯法对吧。
我们经常需要通过仪式感进行重要性标的
前些年身边很多朋友会为了两件事争论:一是结婚到底要不要婚礼?二是结婚要不要彩礼?
你怎么回答?
朋友们最后给了两个问题一致的回答“要”。
关于彩礼有朋友这么说,“我不在乎是99999,还是100001,三十万也行,五万也好,老人一辈子辛苦,以后,我可以用各种方式送还给他们,但是要是必须要的,因为我要他们知道我很重要,我在我自己心里就是这么重要,他们也要知道!”
咳咳……,说的有点远。
我们知道基本上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每天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在我们身边,大部分根本不会被我们注意到。
被注意到的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被感知以后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大脑进行信息的加工。
所以就简单了,被注意到的相关外部刺激越多,我们大脑接受到的信息就越多,锚定的就越深刻。仪式感就有这样的作用。
有重要性,就有意义,意义对于我们当然是有意义的。
抛开目的论,仪式感让我们看到生活和生命
杨绛先生曾说“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的老去。”
蓝觉得难得在于认真两字,认真的经历,所以不会放弃,不会打倒,不会轻视,不会糊弄自己,不会耽于曾经的悲伤,不会沉醉于幻想……,就在这一时这一刻,认真的对待。
这时候我们才真的看到生活本身和生命本身。
仪式未必盛大而繁华,可以是老友满足的开始这一天前必然沏上酽酽的茉莉花,可以是“圆桌派”司机睡前的一杯酒,可以是“苏”每次手工之后必用毛刷掸去实际可能不存在的灰尘,等等
仪式感重要的是“感”,而非仅仅仪式本身。我们追逐网红的脚步,为打卡地大排长龙,也许是一种;一杯热茶,在玻璃窗里看呼号的北风肆虐,也许是另一种。
你的“感”在哪里?
2022年还有最后一天,似乎我们也需要一点仪式感来告别2021,迎接2022,放弃总结之后蓝去摆个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