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来时十点多了,天空却还是灰蒙蒙的。我切了半个牛油果用来涂抹面包片,从冰箱里拿出昨晚没啃完的半根黄瓜,热了杯脱脂牛奶。
进大学以来的人生就再也没收到任何“差评”,这事让人毛骨悚然。做得好与不好的,也再不会有人告诉你了。朋友,师生间和和气气关系亲密,那些坏的歪的不满意的,也只能自己一点点挖。即使大多数都察觉到了,也宁愿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它绕过去,反正“又没什么大事,还是自己舒服要紧。”
不像中学的时候,被迫直面问题时表面上淡定略过,但内心肯定是狠狠记住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端着小心警惕,不会再碰了。
像我这样的,十几年如一日的性格:不好奇,不激情,不主动相处,不好胜,不争取,不勇敢,惰性强,求稳求慢,一帆风顺,没吃过什么苦,比起实践和生活更爱关注与我不相关的世界,不切实际且内心敏感细腻。
像我这样的人,太需要有外界因素鞭策了。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近几年偶有想法,找深山老林一个人待着“深造”,或者找个高压环境刺激一下我“心如死水”的脑子。
我天生对他人有很强的共情,我知道这很难得。我喜欢那些平等又带着悲悯力量的文字,我关注情绪大于情感,我极度不屑以带有恶意或偏见的眼光去待人处事,有时候惯性使得我带有偏见,察觉到后我会立刻纠正自己。这一点让我很满意。
尽管这样,多数时候我还是表现得冷漠。与非熟人抱有良好态度的交谈是不想伤害他们的情感,但我确确实实对人群没有兴趣。我不想去了解,也觉得无聊。我清楚,人与人一旦熟络了,或多或少,总会伤害到彼此。人际里避免不了这些伤害,虽然这些也是人际关系的魅力所在。
一个事实:我自认为是情感“完整”的人。我是一个幸运儿:从小生活氛围幸福,父母亲人都是很善良的人。一直以来都能强烈感受到家人对我的爱。成长过程中的朋友们也都很可爱,我像海绵一样从这些人身边汲取养分。无论亲缘关系,性缘关系还是友缘关系带给我的观感都很好。难得的一些不愉快和矛盾,也都不超出我的内化能力。我是一个内里情感丰富健康的人。出于这点,我想以后把这些慢慢回馈给别人,这算是一点使命感在作祟,我总觉得有人是需要的。
年纪一年年增长,我对情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我希望自己这份共情能力得到它应有的用途。我以前很不适应去主动分享情绪,但后来逐渐发现情绪抒发的必要性。对于一部分朋友来说,看似是我单方面在向他们倾诉,实则他们也通过聆听我,来去内化自己尚未意识到的情绪。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的生活过于安逸。每天睡到自然醒听见窗外断断续续的鸟叫,侧身埋在枕头里听着自己清楚有规律的呼吸声,除此之外什么波澜起伏也没有。
外面的世界跌宕起伏,外面的人们大悲大喜。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什么内核也没有,除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