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说:“大量善行可能出于严厉,更多的是出于爱,但最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无偏见的公正。”
生而为人,自当心存善意,但为善的前提是对善与恶的边缘有清晰而明确的界定。这也就是说,一切善良都不能失去棱角。
在我们朦胧而浅显的认知中,善良总是柔软的。如同蜗牛伸出的纤细触角,碰上再如何坚硬的墙壁,也只能在上面留下一列黏腻湿濡的痕迹。温润而毫无杀伤力。郭靖接纳杨康是善良,可杨康转手杀了江南七怪;顾曼桢敬重姐姐是善良,而顾曼婷设计囚妹三年;唐晓芙付出真心是善良,但方鸿渐骗她自始至终……
自以为是的善良太多了。“柔软”绝非善良的代名词。
真正的善良明白张弛有度,永远不会选择逆来顺受。无所抵牾,不是善良宽和,而是懦弱可欺;弗以为罪,不是济世救人,而是助纣为虐。恶意无处不在,善良若无棱角,岂非任人宰割?信然。
桐华曾言:“一个没有原则的善良人比一个恶人更让人心寒。”说的就是这样。
世间有过太多的背叛与欺瞒,所有的善意都能轻易辜负,所有的情谊都是薄如纸张。颤巍巍伸出触角却不知会碰上什么爪牙,于是真心开始犹疑,原则开始妥协,善意开始无处安放。
如何?如何让善良生出棱角?如何让原则不再碰壁?
付出善意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有清醒的认知。扶不扶?自然扶。善意可能遭到反噬不是放弃行善的理由,而是让我们做好承受后果的准备。以德报德,当然皆大欢喜;以怨报德,却也无所畏惧。心中有丈量的尺子,行事便不会失了分寸。如此,善良便算是长出了牙齿。
各人有各人处世的原则,无论是谁,都不应拿自己的准则衡量别人。“舍己为人”是个好词,但那是要求自己,与人无干。疫情防控期间,明星捐款多少,网友的所谓“慷慨陈词”都不过是非议,是对善良的无端绑架。就像孔子复周礼,是向人性强加了戏剧化的审美意味。历史不也最终证明,戏剧美的因素的流散,并不利于戏剧本身的到来吗?善良有原则,却不会强加于人。别让自己的善良变得“居心叵测”。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我始终坚信,如若秉承着“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的原则, 如若生出了“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的棱角,那么毋庸置疑的是——福虽未至,其祸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