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在市面上有多个版本,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是罗银胜写的。根据罗银胜自己的表达,他说他这本《杨绛传》,是杨绛先生生前唯一过目过的。
有人提醒我说,你在讲杨绛之前,最好还是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杨绛到底是谁。我说还有这个必要吗,难道现在还有人不知道杨绛了吗?因为确实在互联网上,特别是一些短视频平台,我发现只要有人去表达、去转发、去呈现杨绛先生的文字,那一定就会得到网友热烈地点赞、收藏、转发,而且这个数据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熟悉杨绛、热爱杨绛、推崇杨绛,不仅推崇她漂亮的文字,更推崇她这个文字所承载的,那些非常难得的人生智慧。
杨绛先生是一个斜杠才女,她是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翻译家,还有文艺评论家。这样一位女性,她在退休以前,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她还有一位作为大学问家的一位先生——钱锺书。
那么钱锺书先生嘴里的杨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的先生用了八个字,是这样说的,他说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我听到的对于女性,还有包括对妻子的最高评价之一。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八个字其实彼此之间是不相兼容的。怎么说呢?“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如果说才女,通常我们印象中的才女是,比较有个性,注重个人才华的呈现,注重个人生命的一种表达。而“最贤的妻”,既然是贤妻,贤妻有一个最基本的性格特质,就是付出型人格,她要付出自己去成全他人,所以在一个最才的女,注重个人表达,和一个最贤的妻,注重个人付出,这两个完全不相兼容的层面上,兼容到一个人身上的概率,是相当少的,但是杨绛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绛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我们通常会想到这样一些词,比如说她是端庄的、柔美的、沉静的、内敛的、隽秀的等等,因为她是江南女子,所以人们大多会想到这样一些,非常柔性的表述。但是当我在书中,看到了另外一个情节之后,我的印象完全为之而改变。
书中提到了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当时杨绛先生和钱锺书一块儿,从欧洲留学回到上海,在法租界里住了下来,和钱家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当时她为了谋生,去一个小学要代课,她去这个学校,是要坐公交车过去,当时日本人对公交车,是要随时停车检查的,而日本人来到车上,全体的中国乘客必须立刻起立。
有一天,日本人上车了,杨绛当时起身稍微晚了那么一丁点,日本人直接走过来,用手指抵住她的下巴颏。您想一下,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侵略者,用手指对一个女性的下巴,往上顶一下,这个动作是极具侮辱和挑衅性的。当时杨绛先生非常愤怒,脱口而出,“岂有此理!”当时全车安静,大家都吓坏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面对的是荷枪实弹的侵略者。大家也都知道,挑衅日本人,她的后果是什么,所以当时全车非常安静。显然杨绛的反应,也出乎这个日本兵的意料之外,他当时也震住了,他就这么直直地盯着杨绛,杨绛的目光毫不回避地直视前方,就这么双方对峙,最后日本兵转身,下车走了。这时候全车的中国人,才松了一口气。
我当时读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另外的词,刚强、风骨、士可杀不可辱。而这样的一个刚性词汇,风骨的、刚强的、不可辱的,和之前我们说到的,端庄的、沉静的、秀美的、内敛的,柔性词汇组合在一起,这又是两组完全不相兼容的词汇,但是又如此相容地组合在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杨绛。
那么这样一个杨绛,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一、杨绛的家世渊源
我们首先说说她的这个家庭,她是成长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杨绛是江苏无锡人,用她的话说,她是成长在一个世代的书香之家,因为她的曾祖父、祖父、还有她父亲,全是读书人,是靠读书谋职,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她的父亲叫杨荫杭,杨荫杭其实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当年胡适,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胡适在上海,别人介绍杨绛认识胡适的时候,都说这是杨绛,她是名父之女。当时胡适就说:“我知道令尊,我认识令尊,令尊是我的老师。”
杨荫杭读书,一路从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的前身,到上海的南洋公学,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一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学的全是法律。而杨荫杭本人也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我只说一件,就是当年他在北洋大学堂上学的时候,这帮学生因为不满意学校的伙食,跟校方产生对抗。于是校方就派了一个,所谓的洋人来镇压,挑出那个领头的学生,然后对着一大片学生说:“还有谁?还有谁?我们就把他叫出来。”其实杨荫杭,当时并没有参加,他一看当时现场所有的学生,面对的还不能说是所谓的强权,只是校方的出面调停和镇压,居然就没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他当时看不过,觉得这太没意思了。他本人没有参加,但是他自己居然站出来说:“还有我!”那校方没得说,把他和另外一个领头的学生开除学籍,然后这场学生运动就下去了。这时候我们看她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也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相当刚介的一个人,这是她的父亲杨荫杭。
她的母亲叫唐须荌,唐须荌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当时她在上海的务本女中上学,这个务本女中,在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中。那在上海务本女中毕业之后,她就嫁给了杨荫杭,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当然她跟一般的家庭妇女,是不一样的。她是一个知识女性,在料理家务的同时时常读书。
杨荫杭和唐须荌之间夫妻感情特别好。用杨绛的话说,说我的父母之间,就像一个老朋友这样,一天到晚无话不谈。而且杨绛说在她的记忆当中,她从来没有听到,她父母吵过一次架。其实我们从家庭生活的基本感受来说,说夫妻一辈子不吵架,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她说的是“我没有听到我的父母吵过一次架”,这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杨荫杭和唐须荌之间,他们两个人在孩子面前,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和睦的、融洽的、相爱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他们两个人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杨绛排行第四,那么到她这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前四个全是女儿,杨绛后面接着是两个弟弟,然后又是两个妹妹,八个孩子。在这样六个女孩、两个男孩的家庭,如果是在过去的这种封建的老式家庭,一般来讲,到杨绛出生,第四个仍然是女孩的时候,这个女孩通常是不被待见的。因为过去很多的封建传统家庭,一般都是重男轻女。但是非常幸运的是,杨绛出生在一个新式的、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完全注重的是男女平等。所以杨绛出生之后,同样得到了她父亲和母亲的宠爱。
杨绛打小就是一个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书中也提到另外一些细节。比如说她在上海启明女校上学的时候,这是一个教会学校,老师们都叫嬷嬷,她是好几个嬷嬷的达令,就是好几个嬷嬷的亲爱的。包括她的校长都在课余时间给她编手套。嬷嬷们就觉得这个孩子从小成绩很好,很懂规矩,同时又很活泼,所以嬷嬷们都很喜欢她。
杨荫杭对孩子们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特别值得给大家介绍,他用的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这句话是出自于《礼记》。 “大叩大鸣”就是撞钟,你使劲撞声音就很大,你要小声撞声音就很小。表达面对不同的问题,杨荫杭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说杨绛到了高中阶段,她仍然搞不清平仄。那既然搞不清平仄,你怎么好好地去读诗呢?但她父亲完全不在乎,他说:“这没有关系,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但是对另外一些问题,杨荫杭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我们举一个例子,杨绛在苏州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是军阀混战,学校就组织一些学生,到街上去演讲、游行,尤其是组织了一些女生上街去演讲,杨绛也被选中了。当时你别看她人小,她对事物的判断有她自己非常独特的一个角度。她当时就觉得,苏州这个地方并不是那么开化,如果让女学生上街演讲的话,有可能会遭到一些轻薄男人的非礼,所以她不想去。当时校方有一个规定,如果是家长说不同意你去,那你可以不去。这时候杨绛就回到家里,跟她爸爸说:“爸爸,我要上街演讲,这件事我不想去,你能不能跟学校说,你们不同意我去呢?”她爸爸当时就非常地严肃,说:“你要不想去,你就自己跟学校去说你不去,你不要用我来搪塞。”
后来她爸爸还跟她讲了一个自己的经历,他说当年张勋——就是清朝末年的一个朝廷大臣,民国初年的一个军阀,他不知道从哪一路打到北京了。当时杨绛的父亲是在江苏,江苏各界的社会名流,登报表示欢迎张勋入京。而杨荫杭的手下,就觉得这时候杨荫杭不应该缺席。就瞒着他,把杨荫杭的名字同样登到了报上,事后杨荫杭知道这件事,他非常生气。他就自己再一次登报告诉大家,“我没有登报表示欢迎张勋入京”。后来别人就觉得,你杨荫杭是不是太不通人事了呢?这就是杨荫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杨荫杭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杨绛之后,问杨绛,“你能不能自己到学校去对学校说‘你不想去’?你能不能自己跟他们说‘不’?”后来杨绛就到了学校,就跟校方说:“我不同意去,我不想去。”事实也正如杨绛最初判断的那样,他们学校的一些女同学,上街去演讲之后,确实遭到了一些人的非礼,学校后来立刻停止了女学生上街演讲的活动。
还有一件事就是,杨绛选专业的时候,她当时一心想考的是清华大学。但是那一年,清华大学不到南方招生,所以她就报考了当地苏州的东吴大学。在选专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跟她讲:“杨绛,你特别适合学理科。”从老师建议杨绛学理科这一点,你们可以判断一下,杨绛个人性格当中的某一面,比如说可能在老师的印象当中,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非常有逻辑感的一个女孩子,要不然老师怎么会劝她学理科呢?可是杨绛本人她喜欢文科,所以她拿不定主意,回来就问她的父亲说:“爸爸,你说我到底该选哪个专业呢?”这时她的父亲就对她说:“没有什么该与不该,习之相近就是最相宜的。你喜欢什么你就选什么好了。”杨绛说:“那我喜欢文。”她父亲说:“那你就选文。”
所以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当时就选择了东吴大学的文科。而东吴大学的文科只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法律,一个是政治,她的父亲因为是干了一辈子法律,可能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继续从事法律工作,所以杨绛就选择了政治学。当然,她对政治学也不感兴趣,所以她当时在东吴大学学校里,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去阅读中外的文学著作,这是后话。
杨荫杭虽然终身从事的是法律,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人,他也非常爱读书。他和杨绛之间好像在读书上也有一种高度的默契。杨荫杭曾经问过杨绛:“你三日不读书如何?”杨绛说:“那很不好。”父亲说:“要是你一周不读书呢?”杨绛说:“那就白活了。”所以他们父女俩都特别爱读书。她的父亲总是把杨绛特别喜欢读的一些诗词小说,默默地放在杨绛的书桌上,过了一段时间,只要发现杨绛没有读,他就把它默默地拿走。其实对杨绛这样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子来说,就父亲的这么一个默默的举动,其实就是告诉你,给你的书,你就好好抓紧时间读了,你要不读我就把它拿走了。其实她父亲采用的是一种非常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可能现在有些家长面对孩子,你教给孩子的、希望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很多家长可能会选择训斥等等,但她的父亲就是一声都不吭。针对杨绛这么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姑娘,他就默默地放,然后默默地拿走。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杨绛从小是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民主的、平等的、有爱的、充满着和谐氛围的一种新式的家庭当中。那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而且尤其杨绛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一路都是名校读过来,所以有这样的一个人生开端,杨绛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二、杨绛与钱钟书的琴瑟和谐
青年时代的杨绛,在她的青春勃发的时候,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钱锺书。
那是1932年的春天。当时的杨绛是作为东吴大学的学生,在清华大学借读,那天她和她的一个好朋友一块儿,要去看这位好朋友的表哥,这位表哥就是钱锺书。杨绛第一眼看到的钱锺书是什么样呢?只见钱锺书穿着一个青布大褂,然后脚穿一双毛边的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的圆眼镜,浑身儒雅气质。那钱锺书眼中的杨绛是什么样的?钱锺书后来写了一首诗,诗的大意就是,我第一眼看到她,我就双眼迷醉,她那张脸白里透粉,就像刚刚打开的蔷薇花瓣。当然这只是一个诗的大意、诗的前半部分。两人彼此一看,印象非常好。
书里面并没有过多地去交代和介绍,他们俩是如何相处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两个青年男女,真的是在人生最好的年龄段,遇到了他们最喜欢的彼此。因为后来杨绛先生也说到,她说他们两个人真的是志同道合,两个人都喜欢读书,都喜欢文学,而且是痴迷于文学。两个人都决定要立志贡献一生,来做一点学问,所以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一年之后,在钱锺书的鼓励之下,杨绛就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外国文学系,师从当时的吴宓,还有朱自清这些名师。到杨绛接近要毕业的时候,钱锺书又考取了官费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名额,而且当时,他是以当年考生当中的第一名被录取。而那一年,恰好当时清华的外文系那年没有留学名额,所以杨绛无法获得这个留学的官费。她当时马上决定跟钱锺书结婚,然后一块儿到英国去留学。按道理来说,杨绛是清华的研究生,成绩也很好,如果到牛津大学选择去注册入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杨绛做了另外一个选择,她没有注册,她选择的是旁听,选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些课程来听。当时钱锺书是注册生,钱锺书为了完成学业,很痛苦的一些功课他不得不学。她看到钱锺书那个很痛苦的样,所以杨绛还真是有点得意。她就觉得,“你看,我现在真的是可以选我自己爱学的、爱听的。”同时杨绛和钱钟书都用大量的时间在牛津大学,这个当时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里,尽情地阅读。而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杨绛在读书治学这方面,非常开心的那么一段时间。
说到两个人的关系,他们婚后两个人一块儿在欧洲留学,同时又生下了自己第一个孩子。说到两人关系的时候,杨绛有过这样的表述,她说:“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我这一生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保持住了他的一团痴气。”就说钱锺书是很淘,而且是很痴的。
那说到钱锺书的淘气,书中讲到这样一些细节,大家想象一个大学问家,很有意思,在杨绛睡觉的时候,他会拿毛笔,在她的脸上画猫猫脸。因为杨绛的皮肤很薄,画完之后,那墨都吃到皮肤里头去了,所以要把脸洗干净的时候,皮肤差点都洗破了。很淘气。说他痴,首先他是痴书,就是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书痴,任何情况下,有书读就可以了。在实在没有书读的时候,一本《韦氏大词典》,他都可以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是一个典型的书痴。
而且生活中他也相当愚笨,不断地搞出各种状况。当时杨绛在英国,生下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还在住院的时候,钱锺书搞出各种事情,跟她说:“我把墨水打翻在白色台布上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隔一会儿又说:“我把台灯搞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可以修。”然后又说:“不行了,门轴坏了,家里门关不上了。”杨绛还在住院,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其实钱锺书对杨绛说“不要紧,我可以”等等这样的表述,钱锺书是深信不疑的。为什么呢?在之前钱锺书脸上,曾经长过一个很大的疖子,非常严重。当时杨绛就说:“不要紧,我可以治。”而且她就用她的方法加上热敷,居然把这个大疖子就给治好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钱锺书听到杨绛表示“不要紧,我可以”的时候,钱锺书心里是无比安妥的。
钱锺书的痴,还反映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他们一生只生了钱瑗这一个孩子。在20世纪30年代,将近100年前,很少有人只生一个孩子。而钱锺书的理由也非常别致,他说:“如果我们要生第二个孩子,一定比第一个孩子好,那我们就会更爱第二个孩子,这样对第一个孩子不公平,所以我们没必要再生第二个孩子。”这是不是痴得相当别致?所以钱锺书就是这么一个又淘气又痴气的大学问家。
那杨绛本人是非常有才的,她为什么甘愿去保住钱锺书的这一团痴气和淘气?那就意味着生活中她要全方位地去包容下钱锺书的所有。当别人问到这一点的时候,杨绛曾经有过这样的回答,我在这儿念给大家听,她说:“钱锺书的博学是公认的,当代学者有几人能相比的吗?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领导的徐森玉老人对我说,如默存者,(默存就是钱锺书的字号)‘二百年三百年一见’。”
哈佛大学的哈里·莱文(Harry Levin)教授,是享誉西方学坛的名家,这个人的高傲也是有名的,与钱锺书会见谈学之后,回去闷闷不乐地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陪同的人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被誉为天才的大才子,杨绛曾经表述说“我爱他胜于爱我自己”。所以杨绛,是真的是舍出自己的一生,来护钱锺书周全。
说到护钱锺书周全,其实在文坛上还有一段佳话,就是为了成全钱锺书,写出那一本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围城》,杨绛甘为“灶下婢”的故事,书中也有所交代。其实在当时的文坛,杨绛是已经比钱锺书有名,因为钱锺书从欧洲留学回来之后,在求职的道路上始终有点不太顺,他当时仅仅是在上海的震旦文理学院来代课。而代课的这个课时,这个钟点,还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分给他的几个钟点。而在这之前,杨绛已在文坛上成名。她是因为写了好几部喜剧,被公演,大获成功。所以那时候,人们介绍钱锺书的时候说,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锺书。
有一天他们俩一块儿到剧院,去看杨绛的戏。结束之后,钱锺书就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说:“好,那太好了!”立刻表示支持。她说:“这样,那个代课的钟点,我们还可以再减掉两个钟点,没关系的。”而恰好在这个时候,因为他们和钱家住在一起,一大家子非常挤。当时他们这一个小家在里面,就住在一个小阁楼里。小隔间里头是非常拥挤的。但是尽管如此,那时候钱家还是有一个佣人,在帮着干活。恰好就在这个时候,佣人家里有事,佣人走了。这时候杨绛就说:“佣人走了没关系,我们不需要再请新的佣人了。”因为钱锺书已经减了代课钟点,收入减少了,而这时候杨绛说:“没关系,剩下的事情我来做。”那可是钱家一大家子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她这么一个从小读书长大、留洋的“洋盘媳妇”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但就是这样,杨绛承担下来。
而在劳作之余,钱锺书每天只写五百个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锱铢积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的《围城》。每天只写五百字,这五百字写完之后,绝不改动一个字,连标点符号都不改,每天晚上念给杨绛听。在80年代,我们看《围城》的时候,我当时因为对钱锺书了解的很少,看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是谁呀,语言太幽默了,此人太有才了,这是我当年的感慨。我想当年杨绛先生在床头,听钱锺书念这五百字的时候,她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和幸福?
两年之后,1946年《围城》出版。当然,钱锺书也因此大获成功。所以杨绛为了成全钱锺书,甘做“灶下婢”,在文坛就是一段美谈。
对于杨绛这样一个媳妇,钱家这个旧式的大家庭,是如何看待的呢?有人曾经问过钱锺书的母亲,“就在这几个儿子当中,你愿意跟谁过呢?”她的母亲就说:“阿季。”阿季是杨绛的本名,她的本名叫杨季康,生活中大家都叫她阿季。杨绛当时听到,她婆婆有这样的评价之后,杨绛非常开心。从婆婆的这个评价当中,你们也可以感受到,就是杨绛是如何去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这一定是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
同时钱家还有一个婶娘,是钱锺书堂弟的母亲,她也非常喜欢杨绛,她对杨绛有这样的一个评价,她说杨绛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钱锺书痴人痴福。”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该是如何聪慧的一个女子。人们看到的钱锺书和杨绛,被称为人们嘴中的神仙眷侣。人们看到的就是,要么他们在一块儿读书,做学问,要么就是在一片旷地上散步休息,专心致志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琴瑟和谐,相濡以沫,这就是大家眼中的钱锺书和杨绛。
三、杨绛的性格
其实讲到这儿我想,大家对杨绛这个人大致的一个轮廓,是不是已经有所感知了呢?书中还有很多的一些情节和片段,也有助于帮助大家去了解,杨绛作为一个人,在性格层面的另外一些面向。比如说前面谈到了,她跟父亲的关系当中,她是如何懂事乖巧;她在和日本兵在公交车上的对峙,她是如何刚强有风骨。
我还想在这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同样是在日据时期,发生在上海。有一天,两个日本宪兵到了钱家,当时杨绛在。因为当时,在上海有很多文化界的人,比如说像李健吾,这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戏剧家;包括像柯灵,这都是著名的评论人、戏剧家,都遭到了日本宪兵的逮捕,被抓进宪兵司令部,被施以酷刑。当时杨绛看到日本人进来,她本能地意识到,他们可能是来找钱锺书的。她马上一方面是去跟他们周旋,一方面赶紧叫自己家里人说,“通知钱锺书,不要回来。”然后她自己非常机敏地脱身,到了一个朋友家里。而日本人这时候在他们钱家就一直等着,那就问:“杨绛呢?我们来找杨绛。”钱家人这时候才意识到,他们不是来找钱锺书的,是来找杨绛的。他们已经见到过杨绛了,所以没有办法,那赶紧跑到朋友家里去,把杨绛叫回来,说“日本人找的是你”。这时候杨绛非常沉着,在朋友家里找了十几个鸡蛋,放在一个小筐里,拎着这一筐鸡蛋回来了,说:“你们是找我呀?我以为你们找钱锺书,钱锺书有事,他没有回来。我刚才到市场去买鸡蛋去了,你们找我吗?”日本人当时没再说什么,就跟她说:“明天上午10点,到宪兵司令部来。”每个人都知道,进到宪兵司令部将意味着什么。
那天晚上杨绛仔细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找她,他们可能会问到什么样的问题,她该如何去应答,她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那天晚上,她居然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她给自己找了一身黑色的衣服,精精致致地给自己打扮好,然后拿了一个手提包,手提包里放了一本《杜甫诗集》,临走前跟家里人说:“如果我今天没有回来,明天你们一定找人去救我。”
上午10点差5分的时候,她进到了宪兵司令部。这时候,有人把她带到了一间办公室,这个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杨绛环顾四周看了一下,然后找到沙发上坐下来,打开那本《杜甫诗集》,开始读杜甫的诗。不一会儿,从外头一个门里进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头天到他们钱家去的两个宪兵当中的一个。这个宪兵一进来,看见杨绛在读诗,说:“杜甫的诗,好诗。”其实这个宪兵,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搞错了,他们要找的杨绛,不是眼前这个女杨绛,而是一个也叫杨绛的男性。他其实就是想看看一个中国知识女性,在宪兵司令部的表现吧。这时他只说了一句“好诗”,然后给杨绛说:“请回吧。”杨绛站起来,很从容地走了。
在日本人看来,这只是一场所谓的误会,他也没有怎么着。但是每个进到日本宪兵司令部的人,会怎么去表现,那真的就是人各有异吧。我们这时候看到的杨绛,是镇定的、沉着的、自如的、冷静的,充满着智慧感的一个女性。
同时,在动荡的社会年代,杨绛和其他几位女同事一块儿,住在一张炕上,那个环境非常差。而这时候他们有一个同事,她是这样来描述当时的杨绛,她说杨绛有一种善利万物的从容,她接受不可改变的一切,不做无谓的较真,她发现这时候的杨绛收工回来,大家坐在一起,杨绛就若无其事地,非常自然地,轻松自在地,跟大家去说到钱锺书,说到钱瑗,说他们家里很温暖的一些家庭琐事。这位同事说杨绛做这一切的时候,一点都不刻意,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好像生活就该如此,好像生活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杨绛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同时她也努力去改变她能够改变的。书中也讲到了这样的一个情节,杨绛曾经被分配去打扫女厕所。当时杨绛就发现,这个女厕所打扫的这份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她特别为自己置办了几件特别好用的工具,然后用了几天的时间,把这个女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尤其是那些发了黄,变了渍的,就是渍印很重的那些白瓷的便盆,擦得干干净净,连那个抽水的金属绳上面的锈迹,全部擦得干干净净。外人再一进来,这个厕所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这时候的杨绛在哪儿呢?她安安静静地,就坐在厕所的角落里。坐在那儿干吗?读书。这就是杨绛。
有人曾经问过杨绛,你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面对苦难?面对灾难,你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你是如何做到的?杨绛这样回答,我念给大家听,她说:“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民族,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凭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信仰,她挺过了她一生中最难捱的时刻。
不仅如此,她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帮助身边人。比如说,他们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有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叫作郑土生,他生无可恋,想一死了之。当时他欠了杨绛七十五块钱,他就把这七十五块钱用纸包着,还给杨绛。但是杨绛就感觉,郑土生的状态不太对,那天在办公室大家都走了之后,她发现郑土生呆呆地坐在那儿发呆。这时候她就把那钱也用纸包着,并且在纸上写下这么几句话:“这些钱我不需要,你拿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你要冷静,要有耐心,要坚强。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也许是杨绛先生及时的劝慰,及时的提醒,郑土生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后来他成为了我们国家非常有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讲到此,说到杨绛的性格,我们可以用杨绛自己总结出的,一个坐船的理论来概括她的一个性格的一些底色,或者说一些特征,大家都体会一下。在风高浪急的大海上坐船,很多人是会晕船的,杨绛自己总结出坐船的一些经验,她说:“任何时候都和船身保持九十度,随着浪的摆动,任何时候你只要保持住九十度,坐直了身体,不管如何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体,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骛,风浪奈我如何。”这说的是风浪,既是大自然的风浪,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浪。她具有善利万物之从容,她具有刚正不阿的一种刚性,当命运不可对抗的时候,她也选择接纳她所不能接纳的一切。也就是说,和她的像坐船一样,保持着身体只要九十度,你们怎么来,我永远九十度,来吧,这就是杨绛。
四、杨绛的才华
我前面说到杨绛是一个斜杠才女,才华的部分,我说到她是一个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作为这样的有才之人,我简单地说一下,她的第一篇散文处女作,是写于22岁。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她的指导老师是朱自清,她选择了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课。当时,她把这篇散文交给朱自清的时候,朱老师大为赞赏,立刻推荐给当时的杂志去发表,这成为了杨绛散文的处女作,后来杨绛继续写了一篇小说,又给朱自清先生看,朱自清先生看完又大为赞赏,马上又推荐给杂志去发表。而在这之前,在读中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写过很多的散文作品,当然正式发表,是在朱自清先生的指导之下。处女作、散文、小说都在这个时期发表。其实我们后来大家看到的这些散文集,比如说像《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干校六记》,这都是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散文集。而在解放之前,她也已经写过大量的散文了。
那么说到小说,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在写出《洗澡》这部长篇小说之前,她已经完成了多篇短篇小说的创作,包括刚才我提到的她的处女作。她居然在103岁的时候,还完成了《洗澡》这部长篇小说的后记,叫《洗澡之后》,这些都收录在杨绛的全集当中。
说完她的散文和小说之后,我们要讲她作为一个戏剧家,她在20世纪40年代,就因为写出了好几部喜剧,而大获成功,我借用著名的戏剧家、评论家柯灵先生对她的评价,来转述她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柯灵是这样说的: “杨绛的剧本具有错综复杂的纠葛,有趣的场面,真实丰富的细节,层出不穷的笑料,可谓美不胜收。作者老道的叙事技法,驾轻就熟;剧情的进展,如行云流水;语言通体灵透,是纯粹的民族风味,没有掺杂丝毫的杂质。这是一曲笑的凯歌,完全可以被视为是现实主义艺术的胜利。”我不用再解释这个评价,这个评价已经相当全面,从语言到情节、到风格等等。
那么她的戏剧创作之后,我重点讲一下,她作为一个翻译家。在语言上她的长项是英语和法语,所以杨绛先生的首部翻译的作品是法译本的西班牙小说《小癞子》,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是法译本的。后来她还翻译过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也是长篇小说。重点要讲一下的是什么呢?到了1958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宣部的一位副部长,对杨绛说:“希望你能翻译《堂吉诃德》。”这是一篇大家所熟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时给了她五个版本,这五个版本都是英法版本,因为这是杨绛擅长的语种。杨绛看完之后,她就觉得像《堂吉诃德》,这样重要的伟大的作品,应该根据原文来翻译。1958年,杨绛已经47岁了,她决定自学西班牙语,用三年的时间,她可以达到阅读比较艰深的西班牙著作的语言程度。从1961年开始,根据西班牙文来翻译《堂吉诃德》,一直翻译到1966年,接近完成。后来因为那场大家所熟知的动荡,她的文稿被没收,她的翻译中断。所幸的是她的文稿并没有遗失,后来交还给她本人,到了1978年得以出版。当时邓小平先生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到中国访问的西班牙国王。几年之后,西班牙国王又授予杨绛西班牙大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在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文化交流当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你想一下,在47岁,有没有勇气再去选择一门语言重新学习,然后去翻译如此重要的一本世界名著?这就是杨绛。
说到翻译,有人曾经问过朱光潜先生中国谁翻译最好,朱光潜是中国著名的美学教育家。他就曾经说:“翻译要分小说、散文、理论文章,这样分开来说。”那人接着又问:“那小说谁翻译最好呢?”朱光潜先生说:“杨绛最好。”对于翻译,傅雷先生是法语翻译大家,而当他读到杨绛先生翻译的法文的《小癞子》之后,他也是大加赞赏,把杨绛的翻译向年轻人推荐说:“你们好好看看杨绛的翻译,杨绛的翻译是真的好。”顺便说一句,就是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夫妇,同傅雷夫妇,两家是非常好的朋友,在日据时期,在上海,他们彼此就住得不远,经常在一起聊天。
我们简单地说到了杨绛先生作为一个斜杠才女,才华的这些方面。这些所有的东西,后来杨绛先生精挑细选之后组成了《杨绛全集》,九卷本出版。我本人为了讲《杨绛传》,特别把她的全集找来,大量地、集中地读了一些,非常受益,我本人也非常喜欢杨绛先生的文字,特别钦佩她的才华。
五、杨绛的最后二十年
现在我还想讲讲,杨绛先生的最后二十年。杨绛先生一直活到了105岁,2016年去世,但是她最后二十年,是一个人度过的。1978年,她和钱锺书先生结束了动荡的生活。这时候他们也得到了一套公分的住房,在三里河,那是一套四居室。他们一家人终于安顿下来,可以好好地做学问。他们那间客厅兼书房,在这间屋子里放着两张书桌,一张大书桌是钱锺书的,小书桌是杨绛的,有人问为什么是一大一小呢?杨绛就开玩笑说,人家学问大,人家来往的信函也多,他自然用大书桌了。
对他们来讲,能够安顿下来的这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特别珍惜的一段时间,因为过去浪费的时间太多了,用他们当时的话说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像隐匿在一个大城市当中,那时候在文坛,在社会上就流传着,“大家想见钱锺书是很难的”。因为在这之前,钱锺书的名气就非常大了,几乎对杨绛,好像大家都是忽略不计,一说到杨绛说那是钱锺书的夫人,大家的关注点都在钱锺书身上。再加上《围城》拍成电视剧之后,普通的老百姓大家都知道,钱锺书是一个天才般的大才子,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一个段子,去到钱家门上永远贴着一张条,“谢绝拜访,谢绝打扰”。他们俩就想安安静静地做学问,而这段时间也恰好是他们一生中学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一段时间。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岁月静好的日子,被病魔无情地打破了。到了1994年,钱锺书住进了医院,而这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当中杨绛寸步不离地守在钱锺书的病床边,而这时候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是八十多岁了。钱锺书的病还没有好,到1997年3月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得晚期癌症半年之内去世。也就是说,这边钱锺书还躺在病床上,那边他们唯一的女儿,不到六十岁的钱瑗已经病逝,我们想象一下杨绛当时的心情。
在钱瑗去世一年多以后,钱锺书去世,也就是到1998年的时候,他们这一家三口,两个人不见了。用杨绛的话说,“我们三个人从此散了,就这样轻易地散了。”我体会她讲轻易,仅仅是病,仅仅是一年多的时间,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就这样散了。我们去想象一下,一个86岁的老人,她最至亲的两个人,前后一年多走了。
我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生上的感慨。杨绛先生,出身一个读书世家,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在青春如花的年月,遇到了她一生中挚爱的爱人。而这个爱人,大才子,相貌英俊,一生琴瑟和谐,感情甚笃。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这个女儿,杨绛说这是她平生的杰作,钱锺书说这是可造之材。对于女人来说,人生到了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真的是堪称圆满。虽然他们也经历过大的社会动荡,但是他们挺过来了,他们有了自己安稳的生活,有了自己可以专心做学问的这么一种状态,应该说是堪称圆满,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圆满,在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了。
我想,无论用怎样的文字,我用怎样的语言都无法去描述、去传达杨绛先生她当时的痛苦,我们不妨选读在散文集《我们仨》当中,杨绛先生自己的表达。在这段表达当中,她借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写法,出现了比如说像驿站、客栈、驿道这样的一些意象,但这些意象在里面,不妨碍大家去理解,她所表达的心情,文字如下,我念给大家听。这一段是写女儿的。
她扶着我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见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下了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
疼得胸口都裂开,这是怎样的疼?后来钱锺书走了,对钱锺书的走,杨绛先生也有这样的表达,我继续念给大家听。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在空中打转,眩晕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那时候,杨绛先生心里的家在哪儿呢?我想她指的应该是,她亲爱的家人,钱锺书还有她的女儿钱瑗,所到的那个世界吧。她挚爱的人已经到了那个世界,剩下的她在过去的那个家里,只是她的客栈,她等待着,到那个世界和她的家人去团聚。她要回的是那个家。
杨绛先生是如何度过这段日子的呢?她自己说,“悲伤不能抵抗,只能逃避。”后来她选择翻译作品。就在钱锺书先生逝世一年之后,她用一年的时间,翻译了柏拉图的著作《斐多》。这是一个对话体,记载了苏格拉底临行前,死亡之前的很多的东西。其实杨绛先生这时候,选择这样的内容来翻译,事实上就是,渗透她自己对生死的很多体悟和思考。一年以后这本书出版。
钱锺书是一个大才子,他是一个书痴,他一生读过的书很多。而且,他读书总是要写读书笔记,所以钱锺书去世以后,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这时候杨绛就说:“钱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所以钱锺书那些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以及他的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的作品,整理出版,这个任务就留给了杨绛先生,成为了她在人世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所以这部分工作占据了杨绛先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这些都被她整理出版。
那么杨绛先生到了93岁的时候,也就是她独自一人生活了六年之后,她才能平静下来,来回顾“我们仨”。“我们仨”的日子是她一生中像金子般的岁月,对她来讲,那种生活实在是太好了。在她失去之后,六年之后她写作了《我们仨》这样一本长篇的散文集,刚才我给大家读到的,这是分享其中的一个段落。而这本散文集出版之后,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烈的响应和反应,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她继续写作,到了97岁高龄,又出版《走在人生边上》。这部书出版之后,也同样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反响,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在这本著作当中,她大量地去探讨了人活着的意义。也就是说,她觉得自己现在是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她要去直面死亡,她要去直面“回家”这么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所以她在里面探讨了“生与死”,探讨了“人死之后是否有灵魂”“灵魂会去向何方”。杨绛先生的100岁,是静静地在家人的祝福当中度过的,因为她身边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她跟大家说替我吃一碗面,过了她的100岁生日。她到103岁的时候,还写下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洗澡之后》,真的是创作力惊人,年过百岁而笔耕不辍。
后来杨绛先生把她自己写作的稿费,包括钱锺书先生出版作品的稿费集中起来,捐献给了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在几年之后,资金量达到千万,帮助很多的贫困学子来成就他们的学业梦想。他们之所以设立是“好读书”,就是告诉大家,一定要尽可能多读书,像他们一样。杨绛先生说读书就好比串门,她到那些有趣的人家里去串门,来获得自己精神的养料和个人的成长。
这二十年虽然是杨绛先生个人生活当中相当孤苦的二十年,非常孤寂的二十年,因为她只有一个人。身边陪伴她的,虽然有其他的一些亲人,但总体来说,从过去温馨的三人世界,留一人在世界上走二十年,其间的寂寞,其间的孤单,可想而知。
但恰好是这二十年,让杨绛先生从钱锺书的背后,走到了普罗大众的跟前,因为这二十年她的作品,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踊跃购买、去阅读,人们才知道杨绛是谁,杨绛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杨绛具备怎样的才华。
讲到这儿,杨绛先生的百年风华,基本上就讲完了。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杨绛先生,会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我说过杨绛先生生前,极少走到镜头前,就像她的全集出版的时候,人们希望她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杨绛先生说:“作品交给你们我的事就完了,我不是一块肥皂,我不负责吹泡泡,卖书是你们的事。”就是这样,她一直就隐藏在人的后面,平时你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真的是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一些照片、极其有限的一些视频资料,去感受杨绛先生的气息。
听完之后,这时候的杨绛先生,给您是怎样的印象呢?如果大家再回顾,我在之前讲到过的,杨绛先生的性格、她的才华、她的成就,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钱锺书先生说过的那八个字,“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再来回味一下杨绛先生翻译过的,英国诗人兰德他的诗句,借这个诗句,表露出的杨绛先生自己的心迹。这句诗大家非常熟悉,那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到此对杨绛先生的印象,是否更加清晰了呢?
到2016年,杨绛先生105岁的时候,她离开了人世间,到另外一个世界,到那个家里,和她挚爱的人团聚去了。尽管杨绛先生已经走了好些年,我仍然想在这说一句,杨绛先生走好,我们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