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传奇般的时代也诞生了许多熠熠生辉的智者,大智若妖如诸葛孔明,厚积薄发如司马仲达,英年早逝如郭奉孝。
但这一次我们不讲这些人。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他的受关注度远逊于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
他是贾诩。
贾诩,字文和,在无数的历史文献上对他最大的评价都是两个字“毒士”,这是形容他计谋之毒辣,完全不给敌人活路。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却并不是他有多少奇谋妙策,而是他的"苟命"能力,在人命如草芥的乱世,这位贾诩却通过他的自保之道,逐步攀升,直至登上权力的巅峰。
易中天先生曾经给贾诩这样的评价: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青年就富有才学,被名士闫忠举孝廉为官,但干了几年之后,因病辞官,但以贾诩的政治智慧来说,这个病,八成是托辞。
他只是看到了这艘名为“大汉”的船正在漏水,马上就要沉了底了,他看到无数的热血青年被帝王赦令“终生不得出仕”,他看到名士李膺因党锢之祸而身死,聪明人贾诩立刻就怂了,他知道他的热血和抱负在这个时代是不和时宜的。
“老子改变不了你,老子不干了还不行吗?”抱着这样的想法,贾诩托病,辞官回乡。
青年为官时期的过往,为这个聪明人的未来打下了“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走人”的行事烙印。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贾诩在回乡路上,被叛乱的氐人拦截,同行大概十几个人,都被绑架了,这个时候贾诩就充分的展现了自己的“大忽悠”才能,他对叛乱者说:“我是段颎(东汉太尉,手握重兵)的外孙,首先我身上没钱,而且肯定还会有大麻烦,不如咱们私了,你们放我回去,我自然拿着丰厚的赎金回来。”这批乱兵看来也是比较单纯,所以就被贾诩忽悠着与他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随后还击掌盟誓,送他回乡。
青年贾诩就这样逃出升天,但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报官,回去救那些同行的人,这也侧面反映了贾诩的另一个特质:只求自己活得好,不管他人死或生。
也正是这样的特质,才让贾诩没有像诸葛孔明或荀文若那样将自己牢牢绑定在组织利益的战车上,最后落得一个早夭的下场。
贾诩在青年时期也曾经是个热血青年,至少入仕之人在最初都是有那么一些小小的理想的,但是很可惜的就是,党锢之祸的来临彻底打消了贾诩“改变世界”的念头,直至他死去,他都以自保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公元189年,这个时候贾诩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42岁的他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身,选择了投靠自己的甘肃老乡--董卓,在《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这讨虏校尉是个什么概念呢,搁在现在来说,约等于是个旅长,要知道曹操当初当的是骁骑校尉,骁骑校尉约等于现在的师长,但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可是官至太尉的人,而贾诩除了是贾谊后人这个虎皮之外,实在是没什么太大的后台可言,他可是全凭自己的本事坐到这个讨虏校尉的位置上的。
校尉贾诩曾经参与了击败孙坚的战役,在《后汉纪》里是这么说的:“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傕等所破。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当然,这场仗并不是他领导的,不能完全算作他的成绩,但回头想想著有《钞孙子兵法》并校注《吴起兵法》的贾文和,在用兵打仗上面又怎么会是庸夫呢?
话说回来,贾诩是给牛辅当辅军的,牛辅是窃国者董卓的女婿,对于朝廷正统来说,这可是个大叛徒,而贾诩可不管这个,谁给我钱给我权,我就跟谁干,对大汉是毫无忠诚度可言。
搁在一个小演员都改国籍的现代中国也许没啥事,但在那个强调”天地君亲师“的东汉末年,贾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毫无政治底线的自利型人格。
这种自利型人格在之前他叛军掳走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只不过人到中年,他这个人格也没有丝毫转变,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人格,贾诩才能在战火不断的乱世中安然终老,并且福泽后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