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6.0分 【简书独立影评团】
看片之前,我对《降临》抱有很高的期待。
因为看过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非常喜欢。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小说,作者特德·蒋的兴趣也不在于阐述复杂的理论知识。
比起科学来,他显然更推崇哲学;正如比起“探索未知”,他更在乎“如何安放人的心灵”。
虽然小说讲述了一场外星人的入侵,并且涉及沃尔夫假说、费马定理、语言学等理论,但其内核却是十分柔软的,只是讲述了一个即将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人,该如何面对已知的命运。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轻盈感,是我非常欣赏的。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同样是高举轻放。
它从一场波及整个银河系的星际大战开始铺陈,而最终的落脚点,却放在了几个农村的孩子身上,进而反思了教育的意义。
如此纵横上下、大开大合,以超现实视角来探讨一个极现实的问题,实是另一种想象力的体现。
同样,《你一生的故事》也是如此。
其实外星人为什么造访地球,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离开后,人类将如何继续生存。
这类科幻作品,总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它可以飞到宇宙去,但终会落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给那里的人类留下一丝光亮。
因此,与其说《你一生的故事》是一部科幻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小说。
这类思辨远大于叙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很有难度的。
这牵涉到文字和电影两种媒介的区别,文字可以将思考的过程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完整精确、一字一句地表达出来,但电影不行。
电影必须把心理外化为动作,并通过人物的行为,来间接的呈现内心。
所以,好的商业片,需要引入一个强危机事件,使人物面对外部或内心的困境,并逼他们作出选择,从而体现内心的起落。
而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是没有这个危机事件的。这也成了《降临》最大的看点,我很好奇,它要怎么来制造这个危机。
然而看过之后,我却非常失望。
在此要先声明,我无意于在电影与原著间分出高下,只是单纯从电影的角度看,这部影片有着很明显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你一生的故事》和《降临》这两个名字所传达出的完全不同的意味,这部影片也始终在哲学与科幻、文艺与商业、私人与众人间摇摆。
导演本想面面俱到,做出更大的格局,却难逃顾此失彼的命运。
而如此一味求全,有时并不只因贪心,更因为对于主题缺乏足够深的思考,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清晰合理的脉络,串联起所有的情节。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倾向于堆砌更多的元素,以丰富来遮蔽深刻的匮乏。
正如前文所述,为了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为《降临》引入了一个强危机事件,即一场一触即发的星际大战。
某天,在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外星人七肢怪的贝壳形飞船。
没有人知道这群不速之客造访地球的目的。
在美国军方的授意下,语言学家露易丝进入舱体,与七肢怪进行沟通。
她开始学习七肢怪的文字,一天天深入,渐渐发现它们的来意,并不是一次侵略,而是一场自救。
更意外的是,在掌握了七肢怪文字的非线性逻辑后,露易丝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她的意识中,时间不再是线性流逝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轰然并至。她惊奇地发现,自己从七肢怪那里学会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后来,路易斯凭借这一能力,成功地说服了即将对七肢怪开战的将军,从而避免了一场千钧一发的战争。
这便是影片的第一条线,其背后的主题是好莱坞商业片的主流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救世界。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条线。
预知未来的能力,虽然帮助露易丝拯救了世界,却也给她留下了一个副作用。
当未来在眼前展开后,露易丝看见了自己即将成婚,并会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悲剧的是,她的女儿汉娜将会患上一种罕见的疾病,并在25岁离世。
尽管如此,露易丝仍旧坦然地结婚、生子、并承担失去爱女的痛苦。看到这里,理性的人会问,难道这一切就不可避免吗?如果可以像《蝴蝶效应》那样,通过改变当下的选择,来影响未来的走向,不可以吗?
说白了,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本片的世界观设定中,未来到底可不可以更改?
对此,影片并未直接回答,但我们从一个细节中,还是可以找到答案,那便是七肢怪阿博特的濒死。
影片交代,七肢怪之所以远赴地球,正是为了教会人类预知未来,并在三千年后,帮助七肢怪渡过一场劫难。
而在此过程中,七肢怪阿博特却被人类的炸弹所伤,最终殒命。
好,如果未来是可预知并可更改的,那么这种牺牲,显然是可以避免的。
可结果却相反,那只能有一种合理的猜测,那便是:未来可知,但不可改。
阿博特明知自己会死,但为了让那个未来如实发生,为了整个族群的利益,他还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慨然赴死。
由此我们知道,本片不是《蝴蝶效应》式的,而是西西弗斯式的,即命运早已注定,巨石终会滚落,而你仍要悲壮地将它推到山顶,践行命中的定数。
而女主露易丝的选择,或者说毫无选择,同样是这样的。尽管悲伤可以预见,但她依然毫无畏惧、坦然面对。
这便是第二条线,主题是宿命——即命运无法选择,但你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OK,至此,我们将影片中同等分量的两条线,都梳理完毕了。
这两条线,单独看的话,都可以成立。但关键是,放在一起后,能不能共存。
要想共存的话,就要求这两条线从故事内核到情感输出上,都应该是一致的,至少是不冲突的。
但我们仔细看片中的这两条线,就能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甚至是彼此削弱的。
首先,第二条线中宿命的主题,突显的是“人在命运中的别无选择”。
如此一来,第一条线中“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就被彻底冲淡了。
因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女主终会得到电话号码,打出那通电话,并说出那番很蹩脚的中国话,而商将军终会被说服,战争也终会避免……
当救世界的行为成了命中注定的事,英雄主义也就无从谈起。因为那不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动作,而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行为。
于是,这个辛苦制造的“强危机事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危机效果,成了一桩可以轻松化解的小事。
反过来,第一条线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是一场个体战胜强敌后“愉悦”的释放。
在这样一场注定的胜利和大快人心的情绪中,再让观众去接受第二条线中“无常的宿命”,那份应有的悲壮或释然,就被大大削弱了。
毕竟,一场注定的失败,才是宿命该有的样子。
总而言之——
英雄主义的内核是个人战胜强敌,而宿命主题的内核是个体输给命运。
英雄主义输出的情感是喜悦,而宿命主题输出的情感是悲壮。
它们本就是一组无法共存的主题。
如果硬要把它们绑在一起,只会彼此削弱,最终两个主题,都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这就是影片《降临》最大的问题:主题的混乱和不可调和。
不要小瞧这个问题,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这几乎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至于解决的方法,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舍弃,只挑一个主题来做。
比如只做宿命的主题,把强危机事件以及多国博弈的部分全部删掉,把它拍成一部更私人、更情感化的电影。
其实,原著小说就是这样的。不关心人类命运,只关心个体情感,或许可以成就一部如《路边野餐》那样的文艺片。
另外一种,如果真要把强危机事件和宿命主题做连接的话,也是可以的。只要把拯救世界的代价和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就好,比如:女主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却发现拯救世界的代价,是自己女儿的丧命。
接下来,拍她该如何面对这一无法逃脱的宿命。这样一来,两者也能很好地并存。
总之,这就是我没办法给《降临》这部电影更高分的原因。
它是一部及格的商业片,但也真的仅此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