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与朋友喝茶时,聊到中日茶文化的话题,朋友强烈的给我推荐了日本作家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原著用英文写的,中文译本很多,以谷意先生翻译的版本最好。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作者用极富诗意的语言,细腻而深刻地阐释“茶道”的内涵,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已经问世有近百年的书。
透过冈仓天心充满禅意趣味的表达,我对“茶”——这片原产于我们中华大地的神奇叶子,所包涵的无限可能和丰富联接,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急切探索的欲望。
柴米油盐酱醋茶,它带着平凡琐碎日常里的人间烟火,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琴棋书画诗花茶,它成为了思想家们探寻宇宙人生真理,摆脱庸常的佳侣。
儿时与茶有关的懵懂记忆被唤醒,酝酿发酵,它不再是苦涩得令人难以下咽的。从粗糙朴素的提梁青花茶壶里,倒出一碗茶来,黄绿色的茶汤散发着氤氲的热气,爷爷端起来一饮而尽,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茶汤入口后的回甘生津,蕴含着祖辈们脚踏泥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地劳作时,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时,又何尝不是以一种坚韧朴素的精神,践行着“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这一茶道本质?
某种意义上说,《茶之书》开始了我与茶更深的缘份,乃至影响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择业。选择从事茶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似乎既源于自身携带着的文化基因的某种显现表达,也因为每一次面临重要的人生抉择时,茶总扮演着奇妙的角色。
要完成一碗绝顶好茶,手法并非固定,道理就像是要培养出另一位提香,或另一位雪村,也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每一种茶叶的调理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它与水量水温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它所继承的前人智慧,更是它自己的叙事风格。
冈仓天心以一个禅者的睿智,洞悉了泡茶过程和方式,与生命本身的关系,“不经意的举动,反而总是泄露出自我内心的最深处”。这也启发了我在行茶的过程中,带着觉知去观照自己的内心。
曾参加某个国际斗茶比赛的经历,让我对茶汤滋味、泡茶方式、内心想法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学会建立与茶之间的联系,与之沟通,成为了自己习茶过程中,修养自我的重要功课。
斗茶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沏泡茶PK”,也就是看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看谁泡出的茶烫滋味“更好喝”。比赛中,每一轮有三位选手用组委会提供的茶具、水和茶样,同时开始按照各自的方式泡茶、茶汤,由三位裁判各自对每位选手对茶汤按照汤色、香气、滋味三项因素进行打分。
那次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泡茶时内心宁静平和,与茶沟通的喜悦之情,很顺利的就进入了决赛。开始准备决赛时,内心变得有些紧张,在泡茶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还自作聪明地换了沏泡手法,最终获得了第二名亚军的成绩。
比赛结束后,在等待颁奖时,一位看着眼熟的裁判笑着对我说:“小姑娘,泡茶的基本功不错!可惜了最后决赛中临时换了泡茶手法,太过小心翼翼啦!无缘这次的金牌。以后做事情可以大胆一点!你看获得冠军的那位选手发挥就很好,可以向她学习!”
他的这番话,如明镜般将我当时的心境全然映照。见我诧异的表情,他又补充道:“你们的想法和动作,都会表现在茶汤里,能感受得到。学习泡茶之道也是学习做人之道。呵呵……”
前辈的一席话,让我收获了比金牌更宝贵的东西,至今铭记于心。
借由一杯茶,让内心更通达明澈,慈悲柔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万事万物的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泡茶品茶,不单是追求感官的愉悦,也是对我们生命状态的探索与实践。
春节放假回家前,随身带了维持半个月左右的口粮茶,一把朱泥水平壶,一只朋友赠送的专用品茗杯,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走到哪里都有茶相伴的日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滞留在乡下老家的时间被不断拉长。眼看着带回的茶要“断粮”了,不得不格外地“惜茶”,恨不得泡到茶汤的颜色和滋味几乎无异于白开水,才不舍地丢弃。
特殊时期,喝着这淡而又淡的茶汤,内心反倒少了对茶的许多执念。随遇而安,珍惜手中的每一杯茶,或浓醇或淡薄,随顺接纳,这才是喝茶该有的心,也是面对人生无常最恰当的态度。
《茶之书》以一代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死亡而终结,充分体现了日本茶道“和,静,清,寂”的唯美信仰。与禅宗的一句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片树叶,落入了水,改变了水的味道。端起这杯茶,是为了最终,不再执着这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