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陋寡闻,对我没有保质期,即永远有效,没有所谓过期作废之戒。尤其关于"张中行"的词条。
《苦雨斋旧事》中出现的人物较多较杂,以民国为主线,部分人名是"熟悉"的,部分只是听说过,半生不熟。却有一个名字一一张中行,是在读林斤澜的《杂花生树》第一次模糊记得,这次孙郁的《苦雨斋旧事》第二次读得,这之前对张中行三字陌生得没有丁点儿记忆的痕迹。
且先对其名有了个主观上的误区:怎么感觉着更像是现代人的名字呢。相貌平平,并没有若"徽音"、"文蔚"、"适之"之类的典故出处。也即现代人了?
却不是。相反,属出入于《苦雨斋旧事》里鲁迅、周作人同时代的文人。又介绍说:文章似于周作人近同,加之长寿的原由,更显稀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这个,我得认识一下了。于是乎,一口气弄回来三本书:《负暄琐话》、《负暄絮语》、《清风明月》。前一本为1986年所著,当时国家还在思想、文化逐步放开阶段,生态初成,所著必当亲力亲为,中规中矩,必认真;中一本为2004年著,耄耋之年,文墨稀有,于是,"张中行著"之后,多了个"冯亦同"编;第三本,作者简介中另有了:张中行(一九0九年一月~二00六年二月),可见,属先生仙逝之后的事了,最有可能属一生回顾总结之述。
都还未读,便有而感发?确属为之不多的现象,怪只怪鄙人有在阅读前有一个简单的"备课",背书之习惯。比如,"负暄"是何义?居然安连用两次。再对张中行老人的一生做个初步了解,以有利于接下来的阅读,故有此文。
关于"负暄"词义,虽有初接触时的自我感知,却还必得向"度娘"请教的,毕竟对阅读的今人来说有点点的生僻。
网语说:负暄,指冬天晒太阳取暖的行为,后引申为谦称微小贡献或象征生活温暖的诗意表达。
字面含义:指在冬日背对阳光晒太阳取暖的行为。"负"意为背负,"暄"指日光或温暖。
典故来源:出自《列子·杨朱》中“宋国田夫”的故事。农夫因贫穷仅能以晒太阳御寒,却误以为这是独享的珍宝,欲献给君王求赏,讽刺见识狭隘。
引申含义:后衍生为“负暄之献”,比喻所献之物微不足道,或谦称自己的贡献微小。
又诗意象征为:古人将负暄视为冬日雅事。
传统习俗:古代文人钟爱负暄,视其为隐逸生活的象征,如“笼袖闭目,静享天光”。现代农村仍保留此习惯,尤其是老人倚墙晒太阳的场景…
如此,蜿蜒的引申,而变得多解。究竟更倾向哪一个呢?既然作者本人都"不语",岂有他人多嘴乎。
不过,思来想去倒觉得如果"平移"、"平意"一下,取"岁月、生活"之义?也即:岁月里积淀下的"琐话",生活中得来的"絮语"。可否?
好了,说下一个话题。在解读国学大师一生时,手机里听他的文章《我一生中的三段婚姻》才知道,他的第二段婚姻居然发生在《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之间,且当时很显浪漫。就有点意外而惊讶了
又意外听得张中行总结发明的婚姻"四可"论一一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这个,当不亚于当年辜鸿铭发明的一夫多妻制下婚姻的"茶壶"论
2006年2月,北京305医院里,97岁的张中行老人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人世。至此,“燕园三老”只剩下了季羡林一个人。而今,当下,燕园三老,却只属过去式里的一份文化符号了。
好了,此文到此。若干个日子之后,当还有相关的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