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张中行一一


孤陋寡闻,对我没有保质期,即永远有效,没有所谓过期作废之戒。尤其关于"张中行"的词条。

《苦雨斋旧事》中出现的人物较多较杂,以民国为主线,部分人名是"熟悉"的,部分只是听说过,半生不熟。却有一个名字一一张中行,是在读林斤澜的《杂花生树》第一次模糊记得,这次孙郁的《苦雨斋旧事》第二次读得,这之前对张中行三字陌生得没有丁点儿记忆的痕迹。

且先对其名有了个主观上的误区:怎么感觉着更像是现代人的名字呢。相貌平平,并没有若"徽音"、"文蔚"、"适之"之类的典故出处。也即现代人了?

却不是。相反,属出入于《苦雨斋旧事》里鲁迅、周作人同时代的文人。又介绍说:文章似于周作人近同,加之长寿的原由,更显稀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这个,我得认识一下了。于是乎,一口气弄回来三本书:《负暄琐话》、《负暄絮语》、《清风明月》。前一本为1986年所著,当时国家还在思想、文化逐步放开阶段,生态初成,所著必当亲力亲为,中规中矩,必认真;中一本为2004年著,耄耋之年,文墨稀有,于是,"张中行著"之后,多了个"冯亦同"编;第三本,作者简介中另有了:张中行(一九0九年一月~二00六年二月),可见,属先生仙逝之后的事了,最有可能属一生回顾总结之述。


都还未读,便有而感发?确属为之不多的现象,怪只怪鄙人有在阅读前有一个简单的"备课",背书之习惯。比如,"负暄"是何义?居然安连用两次。再对张中行老人的一生做个初步了解,以有利于接下来的阅读,故有此文。


关于"负暄"词义,虽有初接触时的自我感知,却还必得向"度娘"请教的,毕竟对阅读的今人来说有点点的生僻。

网语说:负暄,指冬天晒太阳取暖的行为,后引申为谦称微小贡献或象征生活温暖的诗意表达。

字面含义:指在冬日背对阳光晒太阳取暖的行为。"负"意为背负,"暄"指日光或温暖。

典故来源:出自《列子·杨朱》中“宋国田夫”的故事。农夫因贫穷仅能以晒太阳御寒,却误以为这是独享的珍宝,欲献给君王求赏,讽刺见识狭隘。

引申含义:后衍生为“负暄之献”,比喻所献之物微不足道,或谦称自己的贡献微小。

又诗意象征为:古人将负暄视为冬日雅事。

传统习俗:古代文人钟爱负暄,视其为隐逸生活的象征,如“笼袖闭目,静享天光”。现代农村仍保留此习惯,尤其是老人倚墙晒太阳的场景…


如此,蜿蜒的引申,而变得多解。究竟更倾向哪一个呢?既然作者本人都"不语",岂有他人多嘴乎。

不过,思来想去倒觉得如果"平移"、"平意"一下,取"岁月、生活"之义?也即:岁月里积淀下的"琐话",生活中得来的"絮语"。可否?

好了,说下一个话题。在解读国学大师一生时,手机里听他的文章《我一生中的三段婚姻》才知道,他的第二段婚姻居然发生在《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之间,且当时很显浪漫。就有点意外而惊讶了

又意外听得张中行总结发明的婚姻"四可"论一一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这个,当不亚于当年辜鸿铭发明的一夫多妻制下婚姻的"茶壶"论

2006年2月,北京305医院里,97岁的张中行老人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人世。至此,“燕园三老”只剩下了季羡林一个人。而今,当下,燕园三老,却只属过去式里的一份文化符号了。

好了,此文到此。若干个日子之后,当还有相关的下一篇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七课 汪大娘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学过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这回继续学习从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形象特...
    田源ty阅读 1,010评论 0 0
  • 2006年2月24日(农历2006年1月27日),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 张中行与季羡林、...
    流云儿朵朵阅读 409评论 0 13
  • 女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年年初,一经问世,立刻在当时的文坛以及读者中,引起地动山摇一般的轰动,认...
    马风阅读 2,948评论 8 23
  • “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这是季羡林先生对张中行先生的评价。张中行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
    海纳百川阔天空阅读 841评论 2 7
  • 晨起读张中行先生《负暄三话》数篇,文简而意永,叙事记人,颇堪回味。旧时风物,杂陈眼前,满目琳琅。无怪乎时人称许其“...
    鲁下愚蒙阅读 456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