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说到孩子上学的事,表示很后悔,后悔没给孩子上个好初中,让孩子在学校被霸凌欺负,后来抑郁到不敢上学。后悔当初跳槽,现在的公司发展还不如原来公司好,一步错步步错,感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人生很难事事顺意,你有没有因为一次失败,或者人生路上的一次选择而后悔或遗憾?事情不如期待,怪自己不努力,没能力,或者因为做错事而自责,不肯放过自己,陷入内耗,甚至成为一生的心结难以释怀,不原谅自己,也不肯放过别人,事情就僵在那里,成为一辈子不敢触碰的痛。
遗憾总会有,人们回应方式不同,对个人影响也不同。有的人很难从遗憾中走出来,有的人却能把遗憾转化成能量,遗憾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有伤害,处理得当还能让人受益。如何正确面对遗憾,把遗憾转化为力量,进而引领成功?
《撼动力》是一本引导人们正视后悔和遗憾的书。作者是美国的丹尼尔·平克,他是著名未来学家,超级畅销书作家,趋势专家,TED特邀演讲嘉宾,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他另外畅销的书有《全新思维》《驱动力》《全新销售》,和这本书并称为丹尼尔·平克四部曲,GPT时代全新个人能力系列书籍。
这本书能给人很好的指导,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遗憾,正确看待遗憾,并且知道如何走出遗憾,把遗憾化为动力,收获力量和成功。
在书上,作者说到:“如果带着向前看的意图回首往事,就能将遗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作者用“三步法”引导人们如何将遗憾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发挥遗憾的力量
1.自我表达。重温和开解遗憾。开诚布公能够减轻误解,把遗憾的事情告诉别人,或者自己写下来。
2.自我关怀。将遗憾视为正常而中性的东西,像对待朋友的遗憾一样看待自己的遗憾。
3.自我抽离。分析和制定策略。在时间、空间或语言上拉开距离,审视你从遗憾中吸取的教训。
这三步法,可以重新定义遗憾和审视自我,帮助我们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未来。
第一步,自我表达。
有些事一直憋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了心病,让人沉浸在遗憾的困境中,放不下又于事无补。
自我表达,将你对这件事的想法、感受告诉他人,或者写下来,都是一种释放,对身心有好处。
告诉你信任的人,倾诉过后心情会好多。如果有些情况不方便跟人说,可以写下来,将悔恨和遗憾表达出来,情绪上的自我觉察,能带来心灵慰藉,减轻心理负担。有写日记习惯的人,懂得写作疗愈。
在说和写的过程中,有可能你会重新定义这件事,有那么严重吗?这事没救了吗?你会重新思考,更加理性。在自我表达后,你可能会豁然开朗,想通一些事,不再纠结失败和遗憾。
书上建议你这样做:
· 连续三天,每天用15分钟写下你的遗憾。
· 连续三天每天用15分钟对着录音机诉说你的遗憾。
· 当面或打电话向别人讲述你的遗憾,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足够详细的描述,但要限制讲述时间,比如半小时,避免重复和陷入焦虑。
如果有遗憾,一直占据你的心理空间烦扰你,可以试一下。
第二步,自我关怀。
表达自我后,就要选择以什么态度去面对,是自责还是给自己打气,是自我批评还是安慰自己,哪个更有效?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撼动力》书上说,要懂得自我关怀,在沮丧或失意的时候,与其一味贬低和责备自己,不如像对待他人一样给予自己温暖和理解。
《自控力》书中也提到,相比内疚,自我谅解反而更能增强责任感。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无能。强调放过自己,往前看。
自我关怀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基本的善意来取代苛责,这不是要忽视失误,无视弱点,而是认识到犯错和遗憾是平常事,将负面经历以平常心对待,不褒不贬,看成平常事,鼓励我们用中庸之道,处理消极情绪,既不压制也不过度认同。自我关怀,并非放纵自我的借口,而是换个视角,鼓励我们前进。
如何做?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
· 如果一个和你面临相同困境的朋友或亲戚找你求助,你的态度是友善还是蔑视?如果你的答案是友善,那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如果你的答案是蔑视,那就换一个答案。
· 你的遗憾是他人也可能经历过的事情,还是说你是唯一有此经历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失误是我们共通人性中的一部分,那就好好思考这一点,而事实也几乎总是如此。
· 这种遗憾是代表了你生命中一个不愉快的时刻,还是定义了你的整段人生?同样,如果你认为应该去体会自己的遗憾,但又不应过分认同,那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认为它已经成了你身份的一部分,那就问问别人是不是也这样看。
如果朋友面临同样的事情,你如何友善地帮助他们,就如何帮助自己。明白你遇到的遗憾是只有你一个人会遇到,还是别人也会遇到。看清这个遗憾是决定你生命中某一时刻,还是定义你终生。当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你就可以做到自我关怀,不跟自己内耗。
第三步,自我抽离。
自我表达可以减轻遗憾的心理负担,自我关怀可将遗憾重新定义为生而为人的瑕疵,以平常心对待。自我抽离则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分析和制定策略,换个角度审视遗憾,重新解读遗憾,并从中汲取教训,向前看。
“自我抽离就是不要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叙述自己的精力上,而是更多地用一种能够来洞见和让自己释怀的方式,去重建这些经历。想象一个电影导演,慢慢把镜头拉远,而你置身在外,放宽视野,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当下的处境,自己是局外人,来看这件事情,去重构这件事,进而来改变行为的方向。“
用三种方法来与遗憾保持适当距离,实现自我抽离。
第一种,通过空间拉开距离。作者叫”旁观者技巧“,不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遗憾,
”我真糟糕,我竟然那么做,导致我和我的闺蜜关系破裂。“
“问题出现,我应该第一时间去弥补,但我什么都没做,导致工作出现失误。”
......
那种无尽的遗憾,总让人耿耿于怀。
但如果你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去看待这个遗憾,你可以这么说,“我看到这件事的全过程,本来可以完成的一项工作,因为疏忽搞砸了,事后没有及时弥补,造成过错,接下来是承担责任弥补损失的时候了。“像说别人的事一样,这个感觉可能不至于太糟糕,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
当你站在旁观者立场,不会过于自责和懊恼,"我又搞砸了"那种挫败感很容易打倒自己,好长时间不愿面对。旁观者立场更擅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要怎么做?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有失误很正常,吃一堑长一智,早修复遗憾的心灵创伤,放过自己,转而去分析总结,更好地应对未来。
第二种,通过时间实现自我抽离。
假如这件事一年之后,5年之后,10年之后,对你来说还是个事儿吗?比如你上学时期,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错失被分到培优班的机会,因此哭了好几天,可再看如今的你还是很优秀,它还是个事儿吗?
模拟出回顾的视角,让自己站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看这个问题,更容易帮助自己实现自我改善,正确应对这件事。
第三种,通过语言实现自我抽离。我们说自己的遗憾经历的时候,换一下表达方式,主语不用“我”用“他”“他们”等第三人称代词,这样让我们的表达更加谦逊,或者用第二人称“你”,“你”泛指所有人,在遇到这些情况时,人们如何面对。
比如“你这次面试没有成功……”与用”我“为主语来阐述,”我这次面试没有成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一点,也更能理智面对这件事。
如果某些遗憾让你一直不能放过自己,一直困扰你,都可以用三步法,让自己尽早走出遗憾,因为放过自己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书上提供了这样的练习,帮你完成自我抽离,走出遗憾向前看。
· 想象你最好的朋友有着和你一样的遗憾。这个遗憾给对方带来了怎样的经验教训?你会让对方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尽可能描述得具体一些。然后,按照你自己的建议采取行动。
· 想象你是一位持中立立场的专家,比如一位研究遗憾的博士,正在一间崭新而干净的检查室对自己的遗憾进行分析。你的诊断结果是什么?用医学术语描述问题所在。接下来,想一想你会开出什么处方?现在,用你的名字和代词“你”给自己写一封电子邮件,详细概述从遗憾中吸取教训的每一步措施。
· 如果你的遗憾涉及业务或职业生涯,那就试试已故的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的技巧。据说,他会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明天就要被人取代,我的继任者会采取什么行动?”
· 想象一下10年后的今天,回首过去的你对当初应对遗憾的方式满心自豪。那么,当时的你是怎么做的?(时间)
大家看到,自我抽离都指向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在《终身成长》书中说到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认为这事就这样了,不可改变。成长型思维会从失败、遗憾中总结经验,想办法去弥补,如何从失败中得成长,我为何导致今天的遗憾,这件事能给我什么教训和经验,我还可以怎么做来避免遗憾。
面对遗憾,让我们结合成长型思维,运用三步法,尽快走出遗憾,变遗憾为力量,面对遗憾,请拿出你的勇气,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