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我不是药王》以天破亿的势如破竹之态被誉为“现象级神片”。在周遭一片赞誉声的包围之下,我却要拒绝观影。不是徐铮们演技不好,不是电影反映的现实不够震撼,而是根据“剧透”的种种内容昭示:电影剧本改编并未尊重原型陆勇的意愿。
我前两年通过新闻获知陆勇事件,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有一定的了解。当得知他的经历被改编之时,内心有些欣慰和期待,希望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事件。而陆勇在与编剧谈授权的时候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备注电影改编真实故事;二是对他的形象要正面描写;三是剧本形象只能用于电影。
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很清楚电影中的程勇就是以陆勇的为原型的改编。可是不知是否出于戏剧冲突设置需求,程勇带药是出于赚钱和牟利,这与真实中陆勇自身患病,出于帮助病友未从中谋取利益大相径庭。我不否认电影揭露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个体在巨大灾祸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这对引发公众情绪,某种层面上促进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我们消费这一切的同时,谁来关心真实故事的主人公他的感受?电影无故改动的人设是否会给他带来负面的影响?想想电影《手机》是如何造成现实主人公的困扰,一切就不是杞人忧天。
人的偏见是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媒体的渲染正是做了主观上的引导。尊重个体,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