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的人,是本真生存还是主体幻觉?3 个维度帮你看清真相

地铁里总有人外放短视频,他们无视周围人的皱眉;职场中有人坚持 “只做喜欢的工作”,频繁裸辞后却陷入经济困境;朋友圈里有人永远活在 “特立独行” 的人设里,配图文案都在刻意彰显 “与众不同”—— 我们身边从不缺 “我行我素” 的人,可仔细观察会发现,同样是 “不随大流”,有人活成了令人羡慕的 “本真模样”,有人却在自我欺骗的 “主体幻觉” 里越陷越深。

作为专注心理学研究的专栏博主,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扎心却实用的话题:如何分辨 “我行我素” 背后的本真生存与主体幻觉?搞懂这一点,不仅能帮你看懂他人,更能让你避免在 “追求独特” 的路上走偏。

一、先搞懂两个核心概念:本真生存≠主体幻觉

在心理学语境中,“我行我素” 只是外在表现,其本质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 —— 本真生存与主体幻觉。这两个概念看似相似,内核却天差地别。

1. 本真生存:清醒的 “自我主宰”

“本真生存” 最早由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提出,其定义为:

在经历了上述的“畏”、领会了“向死存在”、并响应了“良知呼唤”之后,此在达到了一种决断状态。本真生存就是:此在面对自身的有限性和死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被抛入世界的、有各种可能性的存在者,从而果断地从“常人”的支配中抽身,自由地选择、并为自己选择的命运负起全责的一种生存方式。

这类人的 “我行我素” 有三个关键特征:

  “此在觉察” 的根基:他们不是盲目对抗规则,而是先想清楚 “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比如有人拒绝无效加班,不是偷懒,而是明确 “个人成长比表面忙碌更重要”,且能平衡工作成果与个人时间;

  “承担选择的代价”:选择 “不随大流” 必然会面临压力,比如职场中不参与应酬可能被同事孤立,坚持小众爱好可能不被家人理解。但本真生存的人不会抱怨 “别人不认可我”,而是坦然接受 “这是我选的路,后果我自己扛”;

 行为与内心一致:他们的 “特立独行”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需求的自然流露。比如有人喜欢极简生活,不是为了在朋友圈 “装格调”,而是真的觉得 “少物欲能让自己更轻松”,家里没有刻意摆放的 “极简道具”,日常消费也始终保持低调。

2. 主体幻觉:自我欺骗的 “伪独特”

“主体幻觉” 则是心理学中的 “认知偏差陷阱”,指个体误以为自己在 “自主选择生活”,但实际上只是用 “对抗外界” 的方式掩盖内心的迷茫,本质是 “没有自我,却把‘反对他人’当成了自我”。

其定义是:错误地将从“在世之在”这一整体中抽象出来的、孤立的“自我”或“意识”当作最根本的出发点,从而误解了存在的本质,并导致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异化。

破除这个幻觉,就是回到“此在”的立场,认识到人首先且始终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与世界水乳交融、相互构成。我们不是世界的“旁观者”或“主宰者”,而是世界的“守护者”和“参与者”。

这类人的 “我行我素” 也有三个典型表现:

  “否定他人” 为自我标签:他们不知道自己 “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 “不想要什么”。比如有人说 “我不想像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却没想过自己想做什么;吐槽 “婚姻都是一地鸡毛”,却从未思考过亲密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看似特立独行,其实是用 “否定别人” 逃避 “面对自己”;

 依赖 “外界反馈” 确认自我:他们的 “我行我素” 需要他人的关注来支撑。比如穿小众风格的衣服,会频繁观察别人的眼神;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会反复刷评论区看有没有人点赞。一旦没人关注,就会陷入 “我是不是不够特别” 的焦虑;

 逃避 “选择的代价”:他们只享受 “不随大流” 的快感,却不愿承担后果。比如有人裸辞时喊着 “要追求自由”,但辞职后既不找工作也不学习,靠啃老度日,家人催促时还抱怨 “你们不懂我”;有人坚持 “不迎合社交”,却在需要帮助时怪别人 “不仗义”—— 本质是把 “我行我素” 当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

二、为什么有人活成本真,有人陷入幻觉?关键在 “自我认知的起点”

同样是 “我行我素”,为何会走向两个极端?核心差异在于 “自我认知的起点” 不同 —— 是从 “我是谁” 出发,还是从 “我想让别人觉得我是谁” 出发?

1. 本真生存的人:从 “自我需求” 构建生活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 “被允许做自己” 的经历。可能是小时候父母没有强迫他们 “和别人一样”,比如喜欢画画就支持学美术,而不是逼他们去补数学;也可能是长大后经历过 “试错成本” 较低的选择,比如第一次拒绝无效社交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反而收获了更多个人时间。

这些经历让他们逐渐形成 “内在评价体系”: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不是看 “别人会不会认可”,而是看 “我自己愿不愿意”“这件事对我有意义吗”。就像心理学中的 “内在动机理论” 所说:当个体的行为由内在需求驱动时,会更有韧性,也更能承受外界的压力。

2. 主体幻觉的人:从 “外界眼光” 拼凑自我

他们的成长中,大多有过 “被否定自我” 的经历。比如小时候父母总说 “你看别人家孩子多听话”,导致他们潜意识里觉得 “只有和别人不一样,才能证明自己有价值”;或者在群体中曾被忽视,比如上学时是 “透明人”,工作后发现 “特立独行能吸引关注”,于是把 “与众不同” 当成了 “被看见” 的唯一方式。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形成 “外在评价体系”:把 “别人的眼光” 当成自我价值的标尺,误以为 “只要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有自我”。但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没有内在根基,一旦外界评价变了,自我认知就会崩塌 —— 比如有人靠 “怼天怼地” 在网上走红,一旦被网友反驳,就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

三、3 个实用维度,帮你分辨 “本真” 与 “幻觉”

不用纠结 “他是不是故意装的”,也不用猜测 “他内心到底怎么想”,从这 3 个可观察的维度出发,就能快速看清真相:

维度 1:看 “选择前的思考”—— 是 “主动筛选” 还是 “被动反抗”

遇到需要选择的事情时,本真生存的人会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能承担选择的后果吗?”;而主体幻觉的人会问:“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样选能显得我特别吗?”

比如同样是 “不结婚”:

• 本真生存的人可能会说:“我认真思考过婚姻,觉得目前的生活状态更适合我,而且我有能力应对养老、孤独等问题,所以选择不结婚”;

• 主体幻觉的人可能会说:“结婚多麻烦啊,你看 XX 结婚后多累,我才不要像他们一样”—— 只否定别人的选择,却没说自己的需求。

维度 2:看 “选择后的状态”—— 是 “内心平静” 还是 “焦虑不安”

选择 “我行我素” 后,本真生存的人会进入 “稳定状态”:即使面临压力,也不会轻易动摇,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比如有人选择自由职业,初期收入不稳定,但每天按计划工作、学习,不会因为暂时没赚到钱就焦虑;

而主体幻觉的人会进入 “波动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比如同样是自由职业,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月没接到订单就抱怨 “自由职业根本不靠谱”,甚至后悔 “当初不该辞职”—— 本质是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选这条路,所以遇到问题就容易退缩。

维度 3:看 “面对差异的态度”—— 是 “尊重不同” 还是 “非黑即白”

本真生存的人知道 “自己的选择只是众多选项之一”,所以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比如他们自己喜欢极简生活,也不会指责 “喜欢购物的人肤浅”,反而会说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适合自己就好”;

而主体幻觉的人会把 “自己的选择” 当成 “唯一正确的答案”,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就是 “错的”。比如他们不结婚,就会说 “结婚的人都是随波逐流”;他们喜欢小众音乐,就会吐槽 “听流行音乐的人没品味”—— 用否定别人来强化自己的 “独特性”,本质是内心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信心。

四、比起 “活得特别”,更重要的是 “活得清醒”

我们之所以在意 “本真” 与 “幻觉” 的区别,不是为了评判别人,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把 “我行我素” 当成 “自我成长” 的遮羞布,也不要用 “对抗外界” 来逃避 “面对自己”。

真正的 “独特”,不是 “和别人不一样”,而是 “清楚自己是谁,并且坚定地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的:“真正的自我,是在经验的流动中形成的,不是在对抗他人的过程中拼凑的。”

如果你现在也处于 “想特立独行,又怕走偏” 的状态,不妨试着做两件事:

1. 每天花 10 分钟 “自我对话”:问自己 “今天做的这件事,是因为我想做,还是因为想让别人觉得我特别?”—— 慢慢培养 “内在评价体系”;

2. 接受 “不完美的选择”:不用追求 “绝对正确的人生”,选择后遇到问题时,先想 “我该怎么解决”,而不是 “我是不是选错了”—— 本真生存的核心不是 “选对路”,而是 “选了之后不后悔,并且努力走下去”。

最后想和大家说:心理学不是 “教你怎么活得完美”,而是 “帮你看清自己,活得更清醒”。如果你在 “自我认知”“人际关系” 等方面有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 每一个真实的经历,都能成为我们彼此成长的参考。

也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后续会持续分享 “用心理学看懂生活” 的实用内容。我们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但一定要活成自己清楚、坦然的样子。

概念解释:

一、关于本真生存的概念解释:

此在的日常状态:“沉沦”与“常人”

在世之在:此在最基本的状态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不是说一个主体(人)在一个像容器一样的客观世界里面,而是说此在和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总是已经沉浸在一个充满意义和关系的世界中了。

常人:在日常生活中,此在通常不是作为它自己而存在,而是被“常人”所支配。“常人”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社会公众意见的平均化、匿名化的主体。它规定着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常人”用闲言、好奇、两可等方式抚平一切个性和可能性,提供一种安稳的、无需自己负责的生存方式。

沉沦:这种被“常人”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就是“沉沦”。此在逃避到“常人”之中,逃避它最本己的、不可替代的可能性,从而获得安宁。这是一种 “非本真生存”

2. 本真生存的开启:畏、向死存在与良知呼唤

那么,如何从“非本真”的沉沦中挣脱出来,达到“本真生存”?

:一种根本性的情绪。与“怕”不同(怕有具体对象,如怕狗、怕失业),“畏”不知道畏什么。“畏”所畏的是“世界本身”和“在世之在”本身。在“畏”中,日常世界的熟悉感和意义消散了,此在感到一种无家可归的、赤裸的、被抛的孤独感。正是这种体验,让此在从“常人”的麻木中惊醒,意识到自己必须独自面对存在。

向死存在:死亡是本真性最极端的启示。死亡是:

最本己的:无人能替。

无关涉的:切断了与他人的一切关系。

不可逾越的:必然来临。

不确定的:随时可能来临。

真正地“领会”死亡,不是整天想着去死,而是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从而将死亡作为一种持续的可能性纳入当前的生活。这迫使此在严肃地追问:“我只有这一次生命,我究竟要如何度过?” 从而从“常人”的琐碎中抽身,为自己的生存负起全责。

良知的呼唤:这不是道德上的内疚感,而是此在自身从沉沦中发出的、呼唤自己回到最本己可能性的声音。它不提供任何具体内容(不像“你应该做个好人”),它只是沉默地呼唤:“你有罪责”——这里的“罪责”指的是“作为根据的存在者却不得不为自身的存在负起责任”这样一种“存在论上的亏欠”。这声呼唤让此在意识到自己的自由与责任。

二、关于主体幻觉的概念解释:

“主体幻觉”这个词并非海德格尔的直接术语,但完美地概括了他对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根本错误的批判。这个幻觉就是:将人视为一个与世界对立、作为世界之基础的“主体”。

1. 传统哲学中的“主体”概念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思考着的我”是无可怀疑的基点。这个“我”是一个思维实体,世界则是与我对立的“客体”(广延实体)。

自此,哲学的主流变成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模式。人是认识和行为的主体,世界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客体。

2. 海德格尔的批判:此在 vs. 主体

海德格尔认为,将人视为主体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论误解,是“存在遗忘”的典型表现。

此在先于主体-客体分离:海德格尔指出,此在最原初的生存状态是 “在世之在” 。在任何一个清晰的“我思”或“我感知”之前,此在已经在一个充满用具、他人和意义的世界中忙碌、操劳了。比如,你熟练地用笔写字时,你和笔是融为一体的,你不会先把自己设定为一个“主体”,再把笔当作一个“客体”来审视。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是后来才衍生出的、非本真的模式。

“世界”不是“客体”的集合:传统哲学中的“世界”是现成存在的客体的总和。但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首先是一个意指关系整体。一把锤子的存在,在于它指向钉子、木板、建房、安居……这一整个意义网络。脱离了这个网络,锤子就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物质块。

主体幻觉的后果

它掩盖了“在世之在”这一基本事实,使人误解了自己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它导致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和“主宰”,世界是等待被征服和利用的“客体”和“资源”。这正是现代技术社会种种危机(如生态危机、意义危机)的哲学根源。

它使哲学陷入了认识论困境(如“我们如何能认识外部世界?”),而海德格尔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它预设了内在的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分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