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傍晚,收拾完行李,吃完晚饭,我和老公正准备送女儿回学校,一条消息跳入眼睑:
女儿欢呼雀跃:“耶,太棒了,今晚我可以继续在家休息啰!” 我和她爸相视一笑,也好,不用着急出发,可以和女儿相处更多时间。
周末两天,女儿鼻塞严重,偶尔咳嗽,精神不错,想想可能就是普通感冒,没有在意。
“既然晚上不用晚自修了,要不咱们一起出去走走?” 老公提议,女儿欣然同意。 出门溜达了不到15分钟,女儿感觉不太舒服,也想回去看书,就先行回家了。
和老公散完步,回家后,我们聊到了这次流感,对宁波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被传染,主要症状是发高烧。正说着,女儿突然说她也头晕,怀疑自己发烧了。
“你也太夸张了,烧到39、40℃怎么会是你这个状态。”下意识的念头一下冒出来,觉得女儿在瞎凑热闹。但是为了让女儿安心,我还是装模作样地摸了一下她的额头,“不烫的,放心吧,你这肯定不是流感!” 我很笃定地说。量了一下体温:37.1℃。“你看,就比正常的高了一点点,没事!”
第二天早晨。
5点50分,闹钟铃响! 叫醒女儿,让她起床,女儿有气无力地说:“我头痛,难受,不想起!”
“是不是很期待生病发烧,这样就可以不用去学校了? ” “早上时间这么紧,就开始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又开始作!” 我被我自己脑海里的一连串想法吓了一跳,“我怎么会这么想自己的孩子? 难道我以前也是这样被对待的吗?”
“不要把头脑里的想法当事实!” 我立刻提醒自己,“孩子说不舒服,就认真对待,不要乱加自己的评判!”
一转念,我让繁杂的想法一扫而空,赶紧给孩子量了一下体温:37.8℃。虽然不是高烧,但比昨晚高了一些,而且孩子看上去也比昨天更没精神了。和老公一商量,“身体最要紧,耽误一天功课就耽误一天吧,跟老师请假,去医院看病。”
早晨宝贵,时间流逝,我匆匆忙忙地上班去了,学校已经有两个班级停课,还有一些班级有出现流感的学生。似乎这次流感来势汹汹!
“孩子烧得不高,不符合流感症状,应该只是普通感冒。”我自我宽慰道。电话沟通中得知,老公带着女儿辗转了三个医院,各个医院爆满,有的还不能查流感,能查的也要第二天才能出结果。
“又要影响一天的学习了!”心急如我。
“疑似流感!” 第一天的结论。
“确诊乙流!”第二天结果出来。
“停课一周,凭医院复课证明返校。”学校开出通知。
结论宣判,我却有点小庆幸。幸好,我学习了非暴力沟通; 幸好,我慢慢会察觉自己的想法了; 幸好,我区分了观察与评论; 如此,孩子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如此,才不会因为我的武断而把女儿送去学校,让更多孩子受影响; 如此,也让我笃信,需要更加的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时候的表现,在父母眼里认为是“作” ,其实那只是我们的想法,并不是事实。请在想法前加上“我认为”。这样我们至少心理有个谱: 这是我的评论,我的观点,不一定事实,也不要把它当成事实。
“她是故意哭给我看的。”改成“我认为她是故意哭给我看的。”
“她在装病。” 改成“我认为她是在装病。”
“她是没事找事”改成“我认为她就是没事找事。”
孩子那样做,一定有她的需要,她的原因。客观冷静、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行为,才会做出合理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