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上。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南阳武侯祠作为南阳的代表符号被列举,肯定武侯祠为祭祀性名胜。
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唐宋后人在南阳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南阳卧龙岗诸葛庵已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祐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和卧龙书院。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况。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现存古建筑群为元、明、清时期。祠内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通)幅,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其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岳飞曾在此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其字体苍劲峭拔,备受推崇。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扬天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
清 彭而述 《卧龙怀古》“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清左宗棠 《题卧龙岗诸葛草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幅非常有名的联语,出自晚清名臣左宗棠的《题卧龙岗诸葛草庐》,全诗如下: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深。
出处动关天下计, 草庐我也过来人。
前句诗的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了,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文韬武略、经世致用,是左宗棠毕生追求的目标。
左宗棠年轻时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小亮”等自称。他年轻时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名声远播。他是晚清最后的鹰派,他最显赫的贡献,就是率军抵抗外敌,收复新疆,为中国保住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国土。
因此,梁启超先生说左宗棠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还有人评价说,“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
西汉司马,南阳卧龙。晚清的政局内忧外患,在先进的士大夫心中,单纯的道德文章已经无济于事,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再次被点燃。
左宗棠的这句联语,让晚清和民初的士人们不断玩味,他们的济世心态可能是相同的。
祠内有歌颂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对联: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历史大势总是风起云涌,浩浩汤汤。唯有博大的胸怀,才可以吞吐天地,志存高远……
来到卧龙岗,武侯祠,就是一番对前人的仰慕和追思……
自汉以来,到唐为盛,能让诗仙、诗圣、诗豪、诗魔,以及晚清中兴名臣,抵御外侮,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大人物都一一点评,并给予追慕的,我想就不用我们在赘述其文治武功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杜甫
前人诗,古人地,天高气爽,正月里难得的和煦阳光,温暖如春。
无论是诸葛草庐里后人祭奠的挽歌,还是野云庵外的斑斑青竹,以及岳武穆在诸葛故地义愤填膺的奋笔疾书《出师表》,还有诸葛亮纪念园里用绿色植被做的八阵图,小孩子游戏期间,已经远离了兵戈铁马的猎猎风尘,难得的太平治世,烟火人间……
继往开来,方能不忘初心。
一路走,一路回眸,一路畅想,怀古也思今,在平凡的生活里,唯有矢志不渝的接续奋斗才能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力 2023年2月2日 癸卯年正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