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轻易改变0-6岁小孩“较真”的性格

您是否遇到以下熟悉的场景:

当您给小孩整齐得穿上衣服或鞋子后,Ta突然大喊大叫:这样不对/我不要你弄,然后非得跑回原点,自己重新弄一遍。(难道真的是嫌弃您弄得不好?)

当您想让Ta上床睡觉,给玩得正嗨的Ta擦干净手脚时,Ta是否“发了疯”似的,不停地将刚擦干净的手脚在地上磨蹭,大喊着:我就是要弄脏。(难道真的是不喜欢干净?)

当您......(欢迎评论补充各种“有趣”的场景,哈哈)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发脾气,父母往往哭笑不得,一脸无奈,心想:这哪来的熊孩子,心好累啊。或者,如果是一些本身脾气就有点急躁的父母,也会跟小孩杠上,最终就是“两败俱伤”。

这时,如果父母只是去关注孩子突然的无理取闹,不去细想和了解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那么这种费心费气的现象将永不休止地发生...... 

《孙子兵法》有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对号入座,以不变应万变。

1. 生理原因:儿童敏感期/关键期(详阅 儿童敏感期_百度百科

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如:当小孩进入秩序敏感期(0~3岁),如果家长做某件事情不是按照Ta意识中的顺序或程序进行,Ta就会感到不适,会通过语言或动作试图让家长更正;如果Ta所发出的指令不被理解或采纳,很可能就会开始发脾气。

举个栗子:当小鱼看到鱼爸开车时,不是两只手握着方向盘,就指出:爸爸不是两只手握着,不注意安全。有时鱼爸故意不改正,小鱼就开始急,不停地重复:爸爸不是两只手,你看,爸爸不是两只手...(战斗力堪比复读机)。直到他的“忠言”被采纳,才停止复读机模式。

父母做法: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善于抓住孩子各个关键期,充分满足儿童敏感期各阶段的需求。往往关键期得到有效培养的小孩,习得相应技能后,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优秀。

2. 心理原因:遇到挫折

小孩跟大人一样,遇到挫折也会暴躁,发脾气。如果这个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是被父母指责、批评或贴标签,那么,小孩就会变本加厉地发脾气,或者下次遇到挫折时,就会选择关闭自己,不轻易向父母或别人求助,久而久之,烙下的心病,会成为日后成长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举个栗子:小鱼在玩玩具车的时候,因为地上有其他东西挡着他玩车的“固定路线”,他就会很生气的将东西扔到一边。这时,我当然是也是生气,大吼了他一声,给个眼神他以示警告。但是,他非但没有改正错误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将其他“无辜”的东西也扔走了。这时,我意识到,刚才自己的做法或许不对,赶紧蹲到他身边,温柔地问他为什么要将东西扔走,他小委屈地憋着嘴,说因为东西挡路,所以想移开,但是被凶了,所以就继续弄开其他东西。当然,我首先跟他道歉了,不应该吼他,之后也跟他说,他这样扔东西的做法也是不对的,轻轻地挪开就行了......

父母做法:把应用在职场上的察言观色,用于与孩子相处中。很多时候,年幼的孩子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但是有一些内在感受,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有一些行为,他们也不知道对错;所以,父母要多跟孩子聊天,善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感受,疏导情绪,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不同的事情,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他们对感受和行为这种抽象的概念就会有了具体的认知。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应对。

3. 父母原因:过分溺爱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眼中宝,手心肉。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对家长对孩子的需求都是有求必应,或者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小可怜的眼神,最终对孩子的要求妥协了。但是作为真心对孩子好的家长,也要学会把握尺度,如果是无理的要求,要及时告知孩子不能答应的原因,尽管孩子如何哭如何闹,都不可以破例。等孩子哭闹后,再对孩子进行疏导。不然,一次的纵容就是之后无限次的破例,然后到真的不能满足时,那小脾气就变成了大脾气。

想想:如果某一天,你突然不答应Ta买某个玩具或玩某个机动游戏,大庭广众下,Ta大吵大闹,哭得撕心裂肺,原地打滚,任凭家长说破嘴皮也是丝毫无效;更甚的是,对父母拳脚相向......那个场景简直太闹心了,还是不要去想,赶紧现在及时扼杀这个可怕的苗头。

父母做法:父母可以是孩子的朋友,但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父母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身作则,渗透家庭规矩,做人道理,明确告知孩子什么是底线,什么是原则,教会孩子要懂得尊重别人和家人,使规则成为行为习惯。

正如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父母、学校、社会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就是在纸上作画的笔,画下的每一笔都是一个印记,好的坏的,无法磨灭,所以要想这张白纸变成值得欣赏的画作,需要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爱护和小心“作画”。

最后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的话作为结尾,一起共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