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外出,见了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多年没见,再见依然没有生疏感。
毕业懵懂的年纪,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是彼此的伙伴,一起吃住走过了好几年。后来她结婚了,跟随老公去了另一个城市,结婚、生子、要二胎,转眼几年就过去了。
再见面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她家俩娃,都是男孩。在她看来是截然不同的性格,甚至智商也不一样。老二还小,还不能以智商论,只能是很可爱很单纯。
老大像升级打怪一样,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科几乎都是满分,除了学习,其他方面也很好,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那个优秀的孩子。老二不爱学习,玩才是他最大的乐趣。她说,有一次学校考试,考试结束大家都把试卷交到了讲台上。老二站起来问老师,试卷放哪。老师觉得大家都在交试卷,你怎么还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就说,把试卷放我头上。这孩子拿起试卷真的就放老师头上了,然后,背起书包开开心心的回家了。老师一阵惊愕。
老大听话,自己本身爱学习。每天除了学校里的作业以外,会主动再去做课外延伸的东西。老二是校内的作业是能拖就拖,写作业就是每天的大事。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环境,为什么会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想了想,可能内驱力不一样。老大被激发出来了,老二被宠溺的多一些,还没到自主学习的阶段。
上周带孩子去上课,到了以后已经有几个孩子在那了。听见他们在说,“是我妈妈让我来的”“是我奶奶让我来的”“也是我妈妈让我来的”“我不想来”“我也不想来”。他们像是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一直在那说着,感觉小小的他们很无奈。
上课后,几个家长在外面,家长在一起还是再贩卖焦虑,孩子优秀,家长希望他更优秀。孩子有短板,就想拼命给他补上。
一会,又来了一个孩子,是妈妈带他过来写作业。在家里怎么说都不写,在这里有其他老师监督着孩子可能会变得主动,结果辅导老师一会哄,一会严厉,一会诱惑,最后说石头剪刀布,三局两胜输了就要去写,这孩子最后赢了,还是不动。僵持了20多分钟,妈妈最后没脾气了,说不写就不写了,明天给老师说一声。孩子一看妈妈较真了,才很不情愿的去教室了。
后来,又来了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十以内的加减法说掌握的不熟练。
不管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是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或多或少被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往前推着。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时,比我们家孩子调皮捣蛋的多的是。当我们觉得自己家孩子优秀时,别人的孩子可能更优秀。
放眼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什么是优秀呢。
只用成绩这个维度来衡量孩子,就像只用收入这个标准来看一个成年人。成年人落魄的时候就说是怀才不遇,为什么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就是不优秀。
任何时候,鼓励孩子,认可孩子。一时的成绩不代表未来的成绩,未来的成绩也不代表未来的人生。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小时候不也是别人家的那个优秀的孩子吗,长大以后依然淹没在这社会的洪流中。
父母只做孩子的引领者和向导,具体怎么到达,还需要孩子自己扬帆。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孩子终将活成我们嘴里描述的样子。
我们嘴里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