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涉企网络“黑嘴”现象愈发猖獗,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破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鸿星尔克“诈捐”、汇源果汁“走向末路”、零跑汽车创始人“去世”等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侵蚀着企业多年积累的信誉。而在应对这些舆情时,谨防舆情研判“形式化”显得尤为关键。
舆情研判“形式化”,是指在面对涉企舆情时,相关部门或企业仅仅走走过场,未能深入分析舆情的本质、传播路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得舆情研判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企业在舆论风暴中孤立无援。
从诸多案例来看,舆情研判“形式化”的危害不容小觑。当一条涉企谣言出现时,如果相关方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没有深入挖掘谣言背后的动机、传播源以及可能波及的范围,就无法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企业可能因此错失澄清事实的最佳时机,导致谣言进一步扩散,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一些企业在遭遇网络“黑嘴”的恶意攻击后,由于舆情研判的“形式化”,未能准确把握舆论走向,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得当,使得企业的形象受损,市场份额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要避免舆情研判“形式化”,需多管齐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舆情研判工作的重视,配备专业的舆情分析人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涉企舆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实时跟踪舆情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企业自身也应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舆情意识,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升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当舆情发生时,要迅速反应,积极主动地与公众沟通,澄清事实真相,避免陷入“谣言—沉默—更大谣言”的恶性循环。
平台企业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更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涉企谣言的传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可能存在的网络“黑嘴”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和打击。对于已经发布的谣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避免其进一步扩散。
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杜绝舆情研判“形式化”是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深入、精准地进行舆情研判,才能有效打击网络“黑嘴”,为企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