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个在时间管理领域经常被谈及,那如何就是做到事半功倍呢?
最简单的道理,我们要从事务管理转化到项目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做什么转向要实现什么。
那么,我们就来从方法、事例和工具三个方向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收集——排程——执行”这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时间管理流程。
收集,就是把事务从大脑落实到纸上,当然,事务很多都是杂事,是不能被管理的,能够被管理的永远是行动,所以,一定要记住,要把事务尽量写成“行动式的描述清单”,只有这样,后面的“排程”才是最有意义的排程。
排程过程, 始终基于三问:要不要做,结果是什么,第一步做什么。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事情进行分类,分类过后,我们才能通过排程,把有序的行动排列在日历中。当然,究竟是排程、还是授权、还是代办,还是立刻执行,也要通过结果导向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那么,项目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组围绕着特定结果的行动。所以,我们要学习一种项目控制的思想,进一步,我们除了要有情境的分类外,还要有项目的分类思想。
在很多事务管理的应用里面,就有基于项目分类的思想,比如奇妙清单里面,就可以按照文件夹分类,每个文件夹,其实就是一个项目体系,每个体系都包含着很多较小的行动,他们或许是并列关系,亦或是时间顺序。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把项目列的小一些,时间列的短一些,随着时间管理技术的增长,再相应的加长。
与此同时,你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工具,围绕一个中心,分主题、多层次的构成任务列表,然后再把任务放入应用文件,这样,每个小行动之间的逻辑性就会更强了。
把行动从事务上升到“项目”,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结果导向,因为对于你自己来说,这个行为本身,你已经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自己的行为本身了,这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