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脑袋里住着两个小精灵,每当我遭遇选择困难症时,他们便会跳出来,一个争着喊“这个这个”,另一个抢着说“那个那个”。
这样的画面或描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皮克斯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小女孩 Riley 的脑袋里就住着五个小人:快乐、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
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小精灵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呢?只不过,它们掌握了一种精通隐身术的奇技,无论你用 X 光还是外科手术试图观察它们,它们都会觉察到并立刻消失,绝不让你找到。
对,它们是“量子精灵”,而观察者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观察结果。
听起来像是天马行空的胡诌吧?但你必须承认,没有办法证明我的这套“突破性理论”是错误的。
不过,如果你问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 年—1994 年),他会告诉你:
我们的确无法验证这套理论的对错,但我们可以说它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不科学”是一个相当审慎的判断。它并不等于“错误”,而只是表明某种理论或观点不符合科学的标准或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本身一定是错的,而是说它无法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验证或反驳。
比如,“灵魂是否存在?”“生命是否有意义?”这些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至少在现阶段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因此被归为非科学范畴。但它们在哲学和宗教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人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另一部分“不科学”却属于伪科学。伪科学的危险在于,它看似科学,实则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故意伪装成科学以误导人。
比如,占星术声称行星的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但事实上,火星的位置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没有任何可测量的影响。
再比如那些反智主义的“量子疗法”,以及诸如“1 分钟看完 10 万字的书”“闭着眼睛就能和书发生感应”“不翻开书本就能理解内容”之类的“量子波动学习法”等荒谬主张。
而可证伪性原则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项重要科学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它要求一个理论要被视为科学,就必须能够被经验事实证明是假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理论既无法被反驳,也无法设计出验证其错误的实验,那它就不属于科学范畴,而可能是伪科学或形而上学。
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其一,“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某种不可观察的力量控制的。”这一“理论”无法通过实验验证,也无法通过实验反驳,因此它不是科学。
其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预测:光会在引力场中发生弯曲。如果观测不到光的弯曲,或者弯曲的程度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不符,那么广义相对论就会被证伪。这种可证伪性正是广义相对论被视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原因。
在科学研究中,可证伪性原则不仅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尺,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利器。
科学的进步依赖于理论的不断检验和修正。一个理论能够被证伪,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根据新的证据提出更好的理论。
举例来说,经典力学擅长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但在研究非常小的粒子(如电子)或高速运动(如接近光速的物体)时,却无法正确解释实验结果。
以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例,经典力学认为粒子(如电子)是实物点,不可能表现出波动性。然而,实验显示,电子通过双缝后会形成干涉图样,这是一种波的特性。
这一现象被量子力学解释为“波粒二象性”,从而证伪了经典力学在微观世界的适用性。量子力学的诞生不仅填补了经典物理的空白,也开辟了探索微观世界的新领域。
这也展现了可证伪性原则的又一深刻意义: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正如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所言: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希望他人能够帮助修正这些错误”。
没有理论能够解释一切,也没有理论能够永远正确。科学的魅力,正是在于它愿意面对错误,并在错误中不断成长。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哲学也在不断演进。
正如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中所写:
科学的力量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特别有道德,而是来自他们不断交叉检查彼此知识和结论的社会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学哲学已经超越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吸纳了更多关于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渐进性的观点。可证伪性原则不再被视为科学的唯一标准,而是与验证性、预测性、实用性等原则共同构成了科学理论评价的多维标准。
尽管如此,可证伪性原则的核心精神——理论必须能够接受检验和挑战——依然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基石。正是这种开放性和批判性,使科学能够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PS. 本文是《这才是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之一,主要聊聊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这本最早出版于 80 年代,历经11 版打磨的经典心理学教材,绝对是心理学的经典入门书籍。书虽以心理学为名,但大量内容涉及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一开始觉得有些文不对题,但回过头来想想,确实“这才是心理学”,这才是作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