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生于天津宝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振德幼承家学,少年时代隋蒙师惠夷之赴北京叩拜齐白石、陈半丁诸大师。自青年时代起,先后师从陈半丁、李智超、孙其峰、萧朗、王颂余诸前辈,逐步形成自家书画风格。王振德擅长写意花鸟画及美术史论,是中国当代学人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书法师承王云章、王颂余等人,广涉碑简经帖,兼擅行书与篆书,自成温雅敦厚之格。书画创作多次在全国性展览获奖,并有80余幅作品被收入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印的《王振德书画集》中,同时有《齐白石谈艺录》、《中国画款题常识》、《孙克纲山水画法析览》、《盛懋》、 《华夏艺术五千年·壁画卷》、《中国画论通要》、《历代钟馗画研究》等10余种学术专著出版。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齐白石全集·诗文卷》主编和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画论典籍》主编。是天津市第二、三届和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奖的获得者。
王振德先生提出"津派国画"这一学术命题。但就天津及海内外美术界而言,当初并不曾惹起对"津派国画"足够注重。直到前几年天津现代国画优异著作晋京展览,经过举国政协进行的研讨汇合天津市政协举行的研讨会,穿过《天津现代国画优良著作展画集》的隆重出版,"津派国画"的学术定位才获得普遍承认,"津派国画"受到美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评论,真实振作起"津派国画"的雄风。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王振德先生出于艺术评论家美术批评家的良知,不断对孙本长艺术人生进行研究评述,发表文章推出艺术观点。
当今画坛的“佼佼上品”
——谈孙本长新古典派的山水风情画
王振德
在当前百花齐放、多元互补的中国画坛上,天津青年画家孙本长创作《河原嫁女》被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赞誉为“祖国的大好山河与民风民俗相衬托”的“人天和一的巨制”,评价为“气象万千、动人心魄”的“叫佼佼上品”。被著名美术学专家王学仲教授称为“一代名图”。“一画连中三元”的奇迹,是当代中国画坛的骄傲。
如果误认为孙本长是在中国美术界“大走红运”或“打爆冷门”,是出于一种“侥幸”或“机遇”,那只能是煊赫一时,热闹一阵,在载入画册之后,便会烟消云散了。然而,本长并没有飘飘然、昏浑然,也没有陶醉于荣誉和艳羡之中,更没有借“时来运转”的金风去卖画捞钱,而是越发冷静现实地对待创作,越发严肃认真地总结创作《河原嫁女》的经验,将辉煌的成功及时转化为深一层探索的起点。一口气又苦苦画了三年,终于在1992年秋天推出五十余幅新作,与《河原嫁女》一起,构成了独具风貌、自成一派的新古典派的山水风情组画,再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其强烈的艺术个性鲜明的民族气派昂首屹立于当今画坛.
纵观孙本长五十余幅山水风情组画,确实体现出中华绘画古雅沉雄的传统格调,也包孕着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在“万物有灵”的艺术目光穿透之下,整个山川与活跃的风情人物浑然一体,声息相关。正如画家自己 所说,当他看到那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磅礴气势,看到那黄的天、黄的地、黄的人,看到那湍急咆哮的黄河之水,看到那些穿着俭朴的满身黄土的农民,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宛若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联想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便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便是堂堂十亿神州的发祥地,便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热士,从而散发起强烈的创作冲动,激发器誓为民族艺术争光的豪情胜概。面对朴素而又神圣的黄土世界,画家本人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他直觉,他反思,他激昂,他沉默,探询着“民族的精髓”,思忖着“生命的价值”。那沉雄博大的高坡,那奇妙无语的水土,不正是数千年如一日地培养着古朴的民风民俗吗?!一代又一代嫁取乐音,一年又一年的田歌牧曲,一处又一处的推碾拉磨,一声又一声的古原钟鸣,都作为一种“人籁”与“天籁”、“地籁”的和弦交响。那紧随小驴尾后饶着磨盘碾米的红衣少妇,那蹲在河边振臂杵衣健壮的村姑,那倚坐窑边晒娃娃的纯情少女,那走出泥巴墙院持斧砍柴的卤莽的小伙,那牵驴爬到高坡引水的披衣老汉,均作为山川的精灵而使山川生机蓬勃。是山川养育了人生,还是人生活跃了山川,这是构成山河大地与人群生命的整个宇宙天体的两大基本乐章,而这两大乐章又合成或分成无数的主题变奏,从古老的年代演奏到今天,又从今天演奏到遥远的未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充满了东方艺术精神,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将其古风韵播扬到整个世界。画家以生花的妙笔借山河景物展现中华民风的心灵境界,同时以心灵境界的展示将人们导引到高层次的对宇宙本题的探求,从而拓展并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象,使人们的情感、观念、想象、感知诸中心理表现得到新的组合与填充。在这里庄子的“以天合天”,荀子的“天人相分”,董中舒的“天人合一“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都以其特有的含义融化到 画家的 腕 底笔端,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其新的涵义。从这种意义和格调上讲,本长的绘画题材是前无古人的,又是平实宜人的。它部在于题材的惊世骇俗,而在于画家深入生活中的非凡的审美发现和特殊视角的别致挖掘。诚然,五代关同《关山行旅图》、董源《龙宿郊民图》、宋代巨燃《秋山问道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都成功地表现了山川和人物的和谐活动,都在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氛围。但 孙本长的组画却自觉远取“民俗民风”角度,特意强化“民俗性”和“地域性”的表现特征,从而与古代艺术选材拉开了距离,故使之外观者耳目为一新。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孙本长博览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而独出机杼,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程式和绘画语言。1982年深入西北写生而后创作的《巍巍太行》获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之后,他在跃动的滚动型艺术思维驱使下,开始了向艺术天国的雄心勃勃的腾飞,他翻阅古今画册,涉猎“昔贤妙染”,遍访京津名家,“转益多师”。审视当代画家的各种画风,力图跳出赵先生程式,追求一条属于自己的画路与格调。一头是扎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底层之中,一头是到古人那里探经觅宝。在创构山水风情画时,充分汲取宋画严谨雄实的优长和皴染精致的特色全部以绢作绘画材料,采用鸟瞰兼散点透视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故咋看给人以宋代古典绘画再生之感觉。在刻画民俗风情人物时,画家是将人物作为其山水风情画中的点睛传神部位来绘制的,其重视和强调的程度往往不亚于高山大河的描述,故他的山水风情画可以称为“天人和一”,也可以称为“人天和一”。在中国画史上不乏解磅礴、信笔挥洒的艺术大师,也不乏“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的甘于寂寞的绘画巨匠,孙本长则求兼而有之,他力图愚豪防于谨细,含婀娜于深沉,真正将绘画作为一种心灵的物化与外观,将自己的身心血肉、灵感激情,乃至三魂七魄全部融入创作之中,使艺术成为自己学识、才华、精灵的象征,成为国家、民族、时代的产儿,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确立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新古典艺术派别的山水风情画。在当代表现黄土高原的画家流派风格中,他们是春兰秋菊,各善其长。
一九九三年元月
王振德先生1993年在天津文联会议室“孙本长中国画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析谈当代山水风情画力作《大江移民》
王振德
孙本长所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大江移民》获天津市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展二等奖并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大江移民》反映了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建设工程)中移民第一村大搬迁的宏伟壮观景象,热情讴歌三峡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无私高尚的品德情操,是一幅弘扬社会主义艺术主旋律、歌颂社会主义水利建设和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山水力作。此画展出后,在美术界、新闻界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美术领域的专家教授大多将《大江移民》与其十年前创作的山水名作《河原嫁女》视为姐妹篇,而相提并论。
《大江移民》以红色山体为基调,运用墨色与朱砂色的强烈对比,生动而精确地刻意画出众多的移民形象并突现出人物、船只、各种家俱物什的立体感、层次感、安详感与空灵感,使长江三峡大山整体形象博大厚重与移民活动的繁忙有序,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统观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山大水如在面前,众多人物历历可辩。全画以绢为材料,采用鸟瞰式散点透视的全景式构图方式,给人以古典绘画的庄重沉雄之美。
总之,从思想内容、绘画表现技法和艺术功力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大江移民》均为当代不可多得的山水画精品力作。
2001年12月
2013年王振德先生在天士力制药集团“孙本长逝世十周年艺术研讨会上发言
王振德:回忆孙本长,非常想念他,非常敬佩他,更是非常缅怀他。
孙本长绘画艺术阶段我给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师阶段,跟赵松涛学习阶段。80年代画的画非常像赵松涛先生。记得香港画展,他的画跟赵松涛差不多,赵老师说孙本长非常着急下决心,不仅画的像还要突破我,不要光画我,恨不得快点突破。孙本长确实很有天赋。
第二阶段:《河源嫁女》 阶段,树立自己风格阶段,有了自己的面貌。画了三年。一画连中三元。到89年一举成功。我称为新古典的山水风情画。我认为不是用西洋改造中国画,也不是中国画虚无主义,而是弘扬,从心里头真正弘扬中国画,站在中国画文化立场上画中国画的这些人。我称之为“新古典派”。他就是这派。
第三阶段:生前的阶段这也是在我崇拜的他的地方。最神秘莫测的西藏高原系列作品,值得研究。
三个境界:
1、教师的境界,好好学习、教画。
2、艺术境界,被国内外认可。
3、灵魂境界。画西藏系列,他这个时候正是他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来到西藏,一下子找到灵魂寄托,很奇妙,不过这个现象研究透了很不容易。
《河源嫁女》这幅作品达到了艺术巅峰,无论让哪一位大师来评,叶浅予评还是李可染评,还是随便哪一位来评,都是众口一致的评价。
最受争议的一幅作品就是《大江移民》。至今评论界众口不一,但我认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