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智商是大众水平,天资一般化并不出色。他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十四岁一举成为县试第一名的左宗棠常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他自己也自觉读书做事反应速度都很慢。
曾国藩的“拙”是有基因传统的。他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17次秀才,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他的几个兄弟也都寒窗十年,却没有一个取得举人的功名。他的笨父亲用笨的教育方法教育他和几个兄弟,要求他们用蛮力和笨功夫读书。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不完成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父亲教育的学习方式中没有捷径,也没有技巧。正是这种笨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曾国藩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让曾国藩打通了科举这条路。
曾国藩的“拙”,拙得很特别,他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严格按最踏实的方式去做。带军打仗选拔不善言辞具有”乡气“的人为将领。打仗中也不贪小利不求奇谋,稳扎稳打。人际交往中,接人待物更是以诚为本,别人以巧诈待伪面他,他以拙诚质朴相待。
曾国藩的“拙”,最有特点的是他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中国式思维的尚直觉重体悟,曾国藩注重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哦层呢个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去反复琢磨,正反两方面还可再细分,把正面再分正反两面,负面也再分正反两面,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留一点含混不清之处。正是这种“笨拙”的思维方式,让曾国藩对“度”的把握非常到位。他认为不精心研究万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不会得出差别背后的统一规律。
曾国藩在经世历事中的过人之处正是这种“笨拙”的功夫,不遗余力地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精到的分析,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而且,每次处理完后,总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拙“到极点成为巧,他切身体会到“智慧愈苦愈明”。
但“拙”正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在学习中,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所以会比别人更谦虚,笨拙的人从小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最后变成了快,反而离成功更近。他总结道:”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