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并落地“提议”
在关键时刻服务模式中,“提议”是继“探索”之后的关键步骤,其核心是在精准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适配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核心诉求与潜在期望。从服务逻辑来看,“提议”是“探索”的必然延伸,若将“探索”比作医生的“诊断”过程,那么“提议”就是基于诊断结果开出的“药方”。
面对客户问题时,服务方需依托专业能力穿透表面诉求,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随后清晰告知客户当前可采取的行动方案,并同步说明后续的推进计划。在此过程中,需严守两大原则:
一是避免过度承诺,防止因无法兑现导致客户信任流失;
二是始终准备备份方案,以应对突发状况,保障服务连续性。
对客户而言,服务方的“提议”本质上是一种“承诺”,因此“提议”必须具备“适当性”。这种“适当性”需满足三大核心要件:
1.完整:覆盖客户核心期望
完整性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客户需求,需在“探索”阶段锁定客户的迫切需求与关键诉求,确保“提议”能全面解决客户的核心问题,避免因遗漏关键需求导致服务效果打折扣。
2.实操:方案可落地执行
再完善的“提议”,若脱离客户实际条件(如违背客户原则、受限于资源或流程),最终也会沦为空谈。因此,“提议”需充分考量客户的执行场景,确保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具备可行性,能顺畅落地。
3.双赢:平衡双方利益
“提议”需兼顾服务方与客户的利益,实现双方价值的合理平衡。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要保障服务方的合理收益,避免出现“一方获利、一方受损”的失衡局面,唯有如此,才能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提议”的三大禁忌场景
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提出“提议”,以下四种情况需暂缓行动,避免因盲目“提议”引发后续问题:
未明确客户期望时:若未通过“探索”掌握客户的核心诉求与潜在期望,“提议”易偏离方向,无法真正解决客户问题;
行动计划未达成共识时:若客户对“提议”中的行动步骤、责任分工等内容未认同或同意,强行推进易引发分歧,影响服务效率;
缺乏专业决策支撑时:若“提议”涉及专业领域(如技术方案、合规流程等),但缺乏对应专家的评估与决策,可能导致方案存在风险,无法落地;
无法实现双赢时:若“提议”仅满足单方利益,忽视另一方的合理诉求,长期来看会破坏合作关系,不符合服务的长期价值目标。
三、“提议”的核心理念:创造双赢
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恰恰印证了“双赢”的重要性:飞机头等舱的卫生间为何不向经济舱乘客开放?银行为何要求大额现金取款需提前预约,且需询问用途?答案在于,企业的服务并非无限制满足所有需求,而是要在“客户利益”与“企业资源”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平均分配资源”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不同客户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存在差异:若为所有客户提供同等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如小客户占用大客户的服务资源),还可能引发高价值客户的不满。当大客户享受与小客户相同的待遇时,其“被重视感”会下降,轻则产生抱怨,重则选择离开,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收益。
四、客户选择: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优先”
传统观点认为“客户是上帝”“客户越多越好”,但在实际经营中,这种认知需辩证看待,并非所有客户都能为企业带来收益,部分客户甚至可能造成损失。
1.客户有“优劣之分”
客户质量已成为影响企业赢利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非单纯的数量。部分客户可能是“麻烦制造者”:或侮辱、刁难员工,破坏团队氛围;或骚扰其他客户,影响经营秩序;或提出不合理要求,即便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使其满意。这类客户不仅无法带来收益,还会消耗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降低整体服务效率。
2.精准选择客户,明确企业定位
客户需求的差异性,要求企业必须精准选择目标客户。若未能明确自身的客户群体,企业将难以开发适配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同时面向高端客户与大众客户提供服务,易导致品牌定位模糊,让客户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困惑,最终失去目标市场。
3.敢于“解雇”不合格客户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看似“营利”的客户,实则可能是“高成本客户”,他们被称为“饥饿的河马”:虽然重复购买频率高,看似“忠诚”,但会提出过多的服务要求(如频繁退换货、占用大量客服时间),或滥用产品使用限制,导致服务成本远高于普通客户。即便这类客户消费金额较高,扣除高额的维护成本后,实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能极低,甚至为负。
因此,企业需建立客户价值评估体系,敢于“解雇”那些高成本、低价值的“不合格客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高价值客户,以提升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