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敏瑜小姐姐推荐的课程,她第一次创业失败,损失了百万资产后,徒步了10个无人区,现在又在进行创业,90后中的佼佼者。
在PSY演讲中认识她,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垂直领域闪闪发光,也意识到人是否可以实现跃升,最终看是否可以打破边界,突破旧的自己,重建新的自己。
同时也考虑到社交推荐的力量。联系起做过的调研,问简书用户,你们是从哪里看到付费课程信息并决定购买的,50%的人说从首页banner广告得知,让我惊讶的是,有10-20%的用户是看了我的朋友圈购买的。
还有朋友留言,最喜欢看我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因为敬畏之心,很少分享质量差的内容,做一个有趣、有用的分享者,于是将这门课程内容进行分享,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像敏瑜小姐姐说的那样,这是她去年获益最多的课程。
2
一切依恋理论的核心:链接,与世界链接和与他人链接。
母亲喂养婴儿时,婴儿哭闹,母亲没有及时满足,婴儿才意识到他的存活依赖于乳房或奶瓶,这时候婴儿进入与母亲互动的二元关系。
再长大些,婴儿会发现,母亲并不独属于自己,还属于父亲,这时候就从二元关系进入多元关系。
一元向二元,二元向三元,是我们逐步跟世界建立链接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模式,决定了我们是哪种依恋模型,要判断属于哪种类型,两个问题的核心指向一个词“安全感”。
作为一个婴儿,只有身体感受,双手握紧拳头然后放松,感受到了紧张和放松,这两种感觉是婴儿全部的感受。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没有错的,不管是大人打骂,还是刻薄,小孩都会认为大人是对的,要错也是自己错了。
最重要的是,小孩会认为大人呈现出来的模式就是世界运行的模式,除非他可以突破从原生家庭习得的模式,不然他会沿袭到自己的下一代。
在原生家庭,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婴儿针对两个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果两个都回答是,安全型无疑,有回答不是,可以归类到不安全型,分为迷恋型、冷漠型和混合型。
不安全型举例,比如父母吵架,家里鸡飞狗跳,锅碗瓢盆被砸得稀巴烂,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安全的,此时父亲拿孩子撒气,抬腿就是一脚,孩子会觉得他不值得被爱。
关于依恋类型,有两个需要特别注意:
- 依恋类型不是单一的,在与朋友相处时是安全型,但与恋人相处时是不安全型的。
- 依恋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受人所处的环境影响且考虑到人的灵活性,比如小时候父母离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但成年后,遇到一个好的伴侣,慢慢修炼成安全型依恋。同理,也有安全型依恋,短期内遇到创伤性打击,退行到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有如上特征,对内、对外的关系都可以处理得很好。可以勇敢地进行探索,并承认自己有弱点,积极地向他人求助。
【重要观点】情绪有正当性,本我的情绪和超我的处理方式,务必要区分清楚:
接纳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弱点。
比如作为母亲,看到小孩哭闹,会本能地觉得烦恼,表现比如皱眉头。安全型依恋的人,会认可自己的情绪反应,而不会觉得有烦恼、愤怒的情绪而感到羞耻。按照社会价值,调用超我进行解决。
母亲接纳自我情绪后,耐心地跟孩子沟通,了解哭闹的原因,平静地解决问题。主动寻求心理滋养。
母亲会看书、学习,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找闺蜜下午茶,放松;或者跟老公沟通育儿方法,解决育儿难题。
【重要观点】安全型依恋的人会主动寻找心理滋养,与他人产生链接(平衡独处和他处),保持情感的流动性。
依恋型的人经常被自己的感受(情绪)所淹没,难以相信自己是可以被依靠的,内心非常依赖别人,但表面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强大南辕北辙。
依恋型的人希望吸收另外一个人,像黑洞一样的伴侣,把另外一个人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心。
依恋型的人多出非常粘人的男/女朋友,不接电话就连环夺命call,非常害怕伴侣抛弃自己,有两个潜在信念:
- 自己的痛苦足够大,大到让对方无法忽略,就会获得爱。
- 自己付出得足够多,才可以获得爱。
仔细深究,当自己付出多于对方,就会认为对方不爱自己,通过吵闹、掏空自己,期望对方付出更多的爱,没有得到满足时,愤怒充满全身。
回避型的人对待世界的方式是应对,忽略自我感受,善于应对事情。
非常害怕跟别人融合到一起,很难在内心深处与人交心,虽然他们感情是充沛,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倾向于用冷静和理智来表达感情。
混合型的人既有迷恋模式,又有冷漠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临床比较少见。
依恋模式影响交往关系模型(CCRT模型):
我的需求是什么?
妻子表达对老公的爱和关心。如果表达需求?
对加班晚归的老公冷嘲热讽:“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你这是什么工作,我等了你一个晚上。”对方是如何回应?
老公为了避免争吵,选择不回应。这种沟通的结果是什么?
导致一场家庭大战,因为妻子觉得受到漠视。我对这种结果的感受是什么?
受伤,妻子感觉不到老公的爱。
人提出需求后的,会有四种反应:
- 满足,安全
- 不被满足,愤怒
- 不被满足,封闭
- 过度满足,自大
比如孩子通过愤怒来表达需求,这时候,做家长的不应该只看到愤怒这件事,而要关心他愤怒背后的原因。愤怒其实是一种求助信号,希望你关注他的情绪。
愤怒或是高兴,本质上是没有好坏。但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习得某种表现原来叫愤怒,再习得愤怒原来是不好的,从而形成一种价值判断,最后进行谴责自我,或责备他人。
3
课程全部听了一遍,重要的部分听了两次以上,有优点也有可以优化之处。
优点:
- 一经购买,无数次回听
- 分成8个课时,平均时长控制在15分钟
- 壹心理右上角蓝色标,视频开头做得挺不错的,视频背景温馨
- 老师背景足够大咖,课程内容严谨:
比如会严谨的介绍,依恋类型是一个人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主导类型,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的。
这话虽然看上去有点废,但恰恰证明其言论的严谨性,不说清楚,人脑会自行脑补以为依恋类型是单一且固定的。
可以优化之处:
统一所用专业术语,保持PPT与口头描述的一致性,保持前后课程描述的一致性:
比如,PPT上明明写的是冷漠型,口头表达就成了回避型,前面第4节课说是冷漠型,后面第6节课就是回避型。
虽然冷漠型和回避型都是正确的表达方式,为了不让用户混淆,建议统一,细节体现专业度。多带点微笑,注意语音语调:
刚开始第一节课声音,音调略高,有一种奔腾的激流,湍急而下的急促剧烈,真的很不想听下去。
第三节课你突然笑了一下,露出一点点的梨涡,老师小姐姐,你知道自己笑起来的时候有多美吗?连声音都柔和很多。
作为视频录制者,多加一条工作内容,提醒老师讲课的语音语调和镜头语言,结合所讲的内容,比如这种课就要温和温柔。提供试听功能,提高付费率:
最好的形式是试听第一节课,到关键地方打住。如果人工成本允许,制作一个demo,将精华放进去,时长1-2分钟。
4
听完课以后,我的收获,虽然不如沙哈尔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带给我的受益程度,但是绝对有收获。
1)得到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一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帮助,二是情绪有正当性。
2)提升了一个认知,将原生家庭的理论形成闭环。
认识到孩子认为父母完全是对的,要错也是自己有错;认识到原生家庭并不是所有事情的根源,只是开始而已,人是在动态的发展中,不要把所有的错归罪给原生家庭;认识到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储备足够的能力,才能跳出原生家庭模式。
如果不自我成长,无论成长到哪个阶段都有原生家庭的地狱要渡。
3)意识到《红楼梦》中的香菱,为什么有一个糟糕的早期家庭,还有美学的修养。
她在从小遭受被拐子拐卖、暴力恐惧环境中长大,被卖给薛蟠北上的路上,身处荒山野水,会欣赏野旷天低树,袅袅炊烟起的美景。后跟黛玉学诗写作,成小诗魔一个,做出不少佳作。
一切跟她天性中比较优良的安全感有关,所以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恢复得很快。
4)意识到自己从安全型,到不安全型,再到慢慢对内修炼,对外求助的情况下,成为现在的安全型的历程。
感谢一切经历,苦难并不是财富,经过苦难后的思考和升华,才是财富。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从小父母分离,被继母欺负关小黑屋,后投靠母亲被羞辱等经历,让她写出诸如《倾城之恋》等旷世之作。
大作家,你不需要我们的原谅,用稿费买最新款channel口红,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谢谢你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