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根据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写成
石敬瑭后晋的建立者,为了寻求大辽国的支持,向当时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许诺:一旦帮助他登基,便认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岁岁纳贡。这是发生在公元936年,当时南面的大宋朝还没有建立,后人骂石敬瑭是汉奸,其实他根本不是汉人,他是沙陀部的突厥人。我们之所以骂他主要是我们站在汉人儒家的立场上,事实上当时对草原民族来说,结成义父义子关系只是为了增强实力,别的他们也没有多想。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往南统一了中原,然后兄终弟及是为宋太宗,期间开展过一次北伐惨败,史称“雍熙北伐”。又后父终子及是为宋真宗,在位期间签订了"澶渊之盟"是为1005年,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皇帝大举南侵,这边宰相寇准力主真宗皇帝亲征,在澶州前线重挫辽军,双方议和。约定宋和辽,兄弟相称,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开展互市贸易。有人说不在此时乘胜追击,而签盟约宋朝积贫积弱啊。现在的研究表明宋朝虽然弱,但是不贫,你可以想一想《水浒传》中武大郎买个烧饼就可以取个娘子租个三层小院。
我们今天站在辽国的立场上看看,大辽由于有了幽云十六州和岁币,开始了中原和草原二元制帝国的统治模式,并且形成了一套制度,底层逻辑是这样的,草原民族因为资源缺乏所以必须部落首领必须能征善战,当部落首领死了以后,首领的儿子通常还小,缺乏征战履历。所以一般是首领的弟弟继承。当父一辈的首领都死了以后,轮到子侄一辈的,那么他们的父亲都当过部落首领,子侄辈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有继承权所以互相不服,通常就打起来了,那么中原的汉人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痛击胡虏"了,所以说胡虏无百年之运。
而中原方面的皇帝他是依靠官僚体制来运行的。官僚体制要运行首先要有钱来养这些官僚,只要有钱(能够收税)皇帝不需要能征善战。只需要继位的正当性,所以父终子及,维持了统治的稳定性。
而大辽国,它一方面统治了幽云十六州(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大辽的六成)可以稳定地收税,另外还有澶渊之盟的岁币源源不断的流入,所以他可以收卖那些草原贵族(诸小部落的首领),使得辽国在政治制度上可以父终子及,维持了统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有草原的一面,所以如果有小部落不服从指挥,它可以去扫荡一下。其实是替宋朝挡掉了可能的威胁。
以后辽宋两国之间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二元制帝国这一模式对以后的元、清二朝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一模式中国的范围也许就只能在中原地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