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机会经历了友邦一次7天的培训。
认识了一些新人、涨了点知识。
认识人和涨知识不算啥,最大的感受是:哇,原来有这多职场“无望者”和“失望者”。
小的时候,老听说40、50下岗潮。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我们这一波了。
但是,要真仔细对比一下。又还真的不一样!
职场无望者,大多比较被动。是随着教育背景以及年龄很快到达了职业天花板。
而职场失望者,大多有着很好的背景和升职前景,但就是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索然无味了。
友邦里,有大量学历背景出色,非常年轻就开始从事保险的才俊。似乎,大家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以才做这一行的。
年龄小一点的朋友,估计都没有听过40、50这个词。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很多人一毕业就进入了父辈的工厂,日复一日地干着流水线上机械的活。大环境一变,手艺没地卖了,很多人的饭碗没了。只能流落在社会上单打独斗,自生自灭。
所以当时,为了安置下岗人员就业,就有了40、50工程。
对于当时年轻的我们,提起40,50这波大叔大妈。感受就是:没文化、只能干苦力、都是被时代怼得没有了希望的人。
时间过了真快,很快就轮到了我们这拨人的40、50了。
区块链、短视频、社群电商,在疫情变局下,把大把人自然地甩下时代的列车。
以前觉得别人没文化,是史前动物。现在估计也开始被00后这么看待了。
奔向40、50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在20岁的时候,我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40岁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光拼”是没用的。“聪明”和“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我经常听谁说,你看我聪明哇?
我通过xxx银行卡换了什么积分,所有卡优惠搞下来服务几乎都是免费。
你看走这条路,要比走那条路少几十米呢,我聪明不。
这样的人,一般是成不了大事,也没法委托重任。
一旦他注意力都放在给人展示自己聪明上了。老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这就没法定下来,不受外界干扰,找到长长的雪道,滚出有复利的雪球。
在40岁,如果还想着靠“拼努力”。那真是白吃这么多年的粮食了!要拼就得拼人脉,拼对势能的洞见,拼资源整合的能力。
如果开始涉足投资,更要理解“瞎努力”还不如“躺着不动”更有成效。投资世界的很多事情,跟现实世界可能是镜像相反的。然后,真正践行。
有本事示弱,要比斗狠好强牛的多。
在职场里,有一些所谓的“职业化”附带了好勇斗狠的属性,或者多少带有一点攻击意味。
比较有趣的是,最近集中见了这么多,想要职场转型做保险的“精英”。大部分学历背景和职场背景光鲜的人,多少都会有些优越感。甚至有些仗着见过些世面,带人接物还有点咄咄逼人的攻击感。
但如果反观,已经成功上岸转型成功的“保险导师”。能快速升职的,反倒都是比较柔软会示弱的人能够快速获得信任,和长久的订单。
当大家一边想要做“顾问式销售”一边又想要“逼单”的时候,如何拿捏得当真的是非常考验专业修炼和人品。
这次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位90后保险“导师”。她的示弱,让人带有一丝喜感。虽然在做销售,但是状态非常松弛。遇到高净值客户的时候,敢于承认自己的稚嫩和不足,甚至建议对方暂时不要买自己的保险。等自己能力升级以后,再议能否深入咨询服务。居然,这样反倒给客户带来进一步的好感和信任。
所以,尽管我们总是要展示自己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但是如果展示过度,变成了“装”。那还不如适当示弱!示弱和真实,反倒是真正建立信任的开始。